“无利可图”的馒头:红旗能扛多久?
(2011-07-04 11:21:50)
标签:
杏花楼高庄馒头社会责任市场供应杂谈 |
分类: 评论 |
“无利可图”的馒头:红旗能扛多久?
(杏花楼的馒头)
华说
时下的申城,有一家企业生产的馒头非常畅销,以致成为了新闻媒体追逐的目标。
这是一个普通的馒头,并无特别之处。无论是高庄馒头、刀切馒头还是玉米馒头,去市场上看看,这样的馒头真是不知凡几。然而这又的确不是一个普通的馒头。生产这馒头的“杏花楼”,固然是沪上食品业的百年“老字号”,但其凭以起家并赢得声名的,是另一种传统食品——月饼。生产馒头,对其而言,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不止此也,“杏花楼”之所以涉足馒头,非企业的自觉选择,而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杏花楼”做起了馒头?答案众所周知:在4月的下旬,中央电视台曝光了沪上多家超市销售“问题馒头”的事情。记者的调查显示,这些超市里销售的小麦馒头、玉米面馒头,看上去表面光鲜,实则添加了色素,染色制成。馒头中还添加防腐剂以防止发霉。不仅如此,这些馒头过期回收后,被生产企业再次加工重新回超市销售。消息一经披露,举世皆惊,史称 “染色馒头”事件。一时间,人们谈馒头而色变。如是背景下,百年“老字号” 杏花楼被政府点将,要求其生产“放心馒头”,并在50天后推向市场。因此,“杏花楼”做馒头,可算是“临危受命”。
市场的反应是热烈的。“杏花楼馒头”进入超市以来,出现了市民排队争购,供不应求现象。这也难怪,用“最好的设备、最好的面粉,最好的包装”生产出来的馒头,而且每个只卖一块钱,如此高的性价比,畅销是在情理之中的。
问题在于,这种通过立“军令状”而生产出来的馒头,其可持续性如何?这种担忧并非无因,因为杏花楼公开坦承,生产馒头,“作为企业基本无利可图。”
杏花楼对外公开了放心馒头的成本,非常详尽。以高庄馒头为例:目前国有面粉厂50斤袋装标准粉为79元,120克馒头/个,用标准面粉约90克,成本为0.2844元;4个馒头一组全部采用透明厚质安全包装纸为0.28元,折合每个馒头包装纸成本0.07元;4个馒头一组塑托0.20元,折合每个馒头为0.05元,为保证馒头7天保质期所用的除氧剂0.08元,折合每个馒头为0.02元;酵母粉0.02元/个;泡打粉0.02元/个;外包装纸箱和封箱带为0.06元/个;生产馒头所用人工费0.10元/个;生产馒头所有燃料费0.10元/个,进超市费用0.25元/个。合计每个馒头成本为0.9744元;其中还不包括馒头出厂配送运输物流费、企业税收和设备折旧费。
从这公开的账本来看,杏花楼生产馒头确实无利可图。而众所周知,企业是一个“经济人”,它以利润最大化为毕生的追求。那么,在无利可图的状况下,在未来的日子里。杏花楼依靠什么并如何能够保证不断地向市场供应馒头?杏花楼的回答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靠得住么?显而易见,是靠不住的,我以为。可以坚持一时,但绝无可能坚持一世。
“企业的社会责任”为什么靠不住?亚当·斯密的这段话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作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作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是的,要想“杏花楼馒头”持续不断地向市场供应下去,唯一的办法是让其有钱可赚。大体而言,赚钱之道有明和暗两种方法。明的呢,就是直接涨价——排队争购表明其定价偏低了。暗的呢,是政府加以补贴——毫无疑问,这会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尽管这是一个馊主意。个人之见,在未来的日子里,前者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对喜欢“杏花楼馒头”的消费者而言,这其实是正道:让企业有钱可赚的供应,才是可持续的。它远比“企业的社会责任”靠得住。
20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