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市场与猪价
(2011-06-19 10:58:40)
标签:
商务部市场猪肉价格蔬菜种植杂谈 |
分类: 评论 |
商务部、市场与猪价
华说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这是说,凯撒和上帝有各自管辖的领域,在各自的领域克尽本分,分工明确而且责任清楚。意思是浅显的,人人能懂。然而知易行难,说起来一回事,做起来又是一回事。
譬如说,在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运行中,政府和市场是两个重要的角色。按理说,正如“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所说的那样,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一清二楚,没有什么可说的。但在实践中大抵是另一番情形,意见纷呈歧义多多,不同的人群往往吵得一团糟。这现象的出现,概而言之,原因有二:其一是有些事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是那么分明,不容易界定清楚。甲认为应该归属于政府,乙却认为应当归属于市场,于是乎纠纷不断。其二是有些事情,虽然很明白归属于市场的范围,但在现实中,政府处于强势地位,权力既大,欲望又强,往往过界越位,偏要以政府的“有形之手”取代市场的“无形之手”,于是乎争吵又起。
这里不提第一种情形,单说这第二种情形。明明是市场的事情,为什么政府喜欢“轧一脚”? 一个重要的因素,大抵在于政府对自身的角色意识缺乏清楚的认识和定位,太想“有作为”,于是乎越俎代庖,伸手过长,管了不该管的事情。这样看,在生猪和猪肉价格连创新高的当下,商务部的姿态是耐人寻味的。
在6月15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明确表态:“虽然近期猪肉价格相对于去年同期有所上扬,但商务部不会采取任何干预市场的措施。随着天气转暖,气温的升高,猪肉的消费会相对进入淡季,商务部对猪肉市场价格的相对稳定有信心。”
商务部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在这番声明的背后,是这样的一个事实:来自市场的信息显示,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国内的猪肉价格和出栏肉猪价格纷纷创出历史新高。譬如说,进入端午节后,猪价上涨的态势不但没有趋缓,反而出现加速之势。中国生猪预警网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猪肉价格为每公斤24.67元,同比涨幅高达75%,已经突破2008年高点。同样突破历史高点的还有生猪价格。上周,全国出栏肉猪平均价格涨至17.68元/公斤,同比涨幅达84.74%,已连续两周突破2008年4月份的最高点,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全国仔猪价格涨至39.15元/公斤,一周内上涨7.32%,同比涨幅达155.6%,离2008年4月份的历史最高点仅一步之遥。
熟悉国情之人都知道,在中国,不同于一般食品价格,这猪肉价格的上涨实在是非同小可的。因为在现在的CPI组成中,食品价格占比约有三成,而其中猪肉占比约有3%,因此猪肉价格对CPI有着比较明显的影响。在CPI居高不下的当下,商务部对这猪肉价格——影响CPI的核心因素之一明确表示放任不管,而任由市场调节,余以为,确乎非同寻常,显示着勇气和识见。
不难明白,当下猪肉价格的居高不下,显示着在市场上,相对于需求,猪肉供应偏紧。来自农业部的数据说,今年4月份全国生猪存栏数为4.36亿头,同比下降4.15%。5月份生猪存栏量进一步下降至4.34亿头。正是供应量的下降导致生猪价格淡季不淡,价格大幅攀升。然则这一局面又是从何而来呢?很简单,就是由于去年供应增加而导致猪肉价格偏低,众多养殖户赚不到钱甚至赔钱,不愿意再养猪,从而导致国内养殖数量锐减。显而易见,随着供应的减少,供求力量的对比开始变化,于是乎价格一步步地逐步上涨,以致达到今日的高位。而随着猪肉价格创下新高,生猪养殖的收益也随之大幅上升,必然会激发各方的养猪热情,更多的农民和企业将加入其中。由此,供求力量的对比开始新一轮的变化,猪肉价格的上涨将逐步平缓,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出现拐点,进入下降通道。这样的一个循环往复,正是一个市场调节的过程。
这个调节过程何以能够实现?换言之,市场的“无形之手”何以能够引导着生产和消费的调整?其中的关键和枢纽,就是价格的上下波动。价格决定于供求。其波动,一方面反映着供求力量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向外界传递着供求变化的信息。市场上的数之不清的买者和卖者,就是看着价格行事,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价格的上下起伏,是“必须的”,也是一个常态。恰如自然界的潮汐一样,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人为地加以干预,往往会适得其反。
这是有现实教训的,而且近在眼前。倘若不是那么健忘,“菜贱伤农”的一幕应该还历历在目。就在一个多月前,新闻媒体上还是铺天盖地的触目惊心的报道:因为收购价格远低于种植成本甚至采摘成本,任蔬菜烂在地里者有之;开动拖拉机将成片的蔬菜犁去者有之;挥动铁铲将蔬菜就地解决者有之……。而追溯其源头,就是因为去年蔬菜价格一路上涨,引来舆论汹涌。于是乎在岁末年初,各地政府纷纷重新启动 “菜篮子”工程,直接插手干预,大幅度地增加蔬菜种植面积,同时通过补贴引导农民扩大蔬菜种植,结果使得全国范围内的蔬菜种植面积大幅提高。结果呢,产量大增而价格暴跌。因为蔬菜的生长周期较短,在人们的印象中,几乎是转眼之间风云突变,由“菜贵伤民”转为“菜贱伤农”了。这真是一个充满悲情的悖论:出于平稳市场的人为干预,最终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加剧了市场的波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商务部此次“不干预”的表态,或许正是吸取了蔬菜的教训。
但政府当此之时,也并非一无可为。譬如说,政府部门所处位置特殊,掌握有完整的权威的宏观数据和市场信息,可以将此信息及时发布,降低买卖双方的讯息费用,以便其作出更为准确的预期和判断,从而有助于平缓市场的波动。譬如说,政府可以发挥好、运用好收储体系。作为身处市场之一员,在价格低迷之时,作为消费者而大量购入;当价格高企之时,作为供应者而大手沽出。从而达到平缓市场的目的。但这里的边界,依然是,凡是市场能够做到的,政府不要插手。
然而说来简单,此事其实大不易。从以往的情形来说,但凡市场上稍有风吹草动,即有“政府加强管理”的舆论吁求;而此番商务部“不干预”的表态之后,亦有“如何可以撒手不管”质疑和非议的声音出现。以此而论,政府不遵守“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之规则,频频干预市场,非仅仅政府部门权力欲强这么简单,更深处的力量,或许来源于民众。
20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