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京沪高铁时速票价杂谈 |
分类: 评论 |
京沪高铁:票价与速度
华说
尽管一路争议,但“一切都会过去”。 京沪高铁开通运营的日子,已然近在咫尺。
昨天(13日),铁道部隆重其事地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京沪高铁将于6月底开通运营。按照计划,京沪高铁每天安排开行动车组列车90对,实行时速300公里和250公里两种速度等级混跑的列车开行模式。两种时速,对应着两套定价方案。根据其公布的方案,具体票价是: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列车从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全程票价二等座555元、一等座935元、商务座(包括观光座、一等包座)1750元;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列车全程票价二等座410元、一等座650元。不仅如此,铁道部还明确表态,京沪高铁将根据市场需求实行票价浮动政策。
这价格,以及这姿态,与以往相较,是亲民的,是谦卑的。在面对公众批评时一向“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铁老大”,此番似乎是刻意地放下了身段。然则向来我行我素的铁老大何以会有这种转变?是因为“觉今是而昨非”, 幡然醒悟之后的顺应民意之举么?或许是,或许不是,区区在下不是“内部人士”,无从得知。但以一个旁观者看,很明显,这转变,绝非如此简单。
变化其实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有迹可循的。早在几个月前,铁道部高层发生人事变动,新任部长到任之后,中国高铁发展迅即完成了风格转换,不再沉醉于对速度的追求。譬如说,对于京沪高铁的运行时速标准,在这之前早已有了明确的说法:将由原先的350公里甚至380公里降到了300公里和250公里两档。因此,此番京沪高铁对外正式宣布的采用时速300公里和250公里混合开行模式,只不过是重申了和落实了这一说法罢了。
骤眼看来,在运行时速标准上的增增减减,只是一个小枝节,大可等闲视之。但其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高速铁路云者,那核心重点,就在这“高速”二字。因而运行速度的调校,非同小可,乃是一项重大的决策。京沪铁路设计的最高时速为380公里,而在2010年末京沪高铁试跑,更是跑出了486公里的最高时速。因此,无论从技术还是安全的角度说,京沪高铁的运行时速标准原先设定为350公里没有任何问题,是完全可行的。事实上,铁道部也一再强调,京沪高铁降速并非因为建设不达标、安全不可靠。那么,为什么京沪铁路如今决定“减速”运行?
铁道部给出的答案是,“减速”运行更具“经济性”。可信么?可信!我以为。但其中的道理,不是那么简单浅显。
为什么“减速”运行更具“经济性”?这道理并不复杂。简而言之,是运行速度越高,成本越高。不难理解,运营时速350公里相比运营时速300公里,需要更大的能源(主要是电力)消耗,更多的列车、线路等主要设备设施的损耗以及维护费用支出,以及更为精准的调度所需的更多资源配备……等等等等。也就是说,时速350公里的运营成本将远大于时速300公里的成本。因此,倘若按照时速350公里的运营,其票价就不是现在对外公布时速300公里的价格(二等座555元、一等座935元、商务座1750元),而是将更为高昂。因为虽然高价格并不必然意味着高成本,但高成本必然带来高价格。
运行速度越高,成本越高。这自然是对的。但问题在于,我们知道,“铁老大”并非浪得虚名,它是一个垄断者。它拥有定价权。从常理而论,成本高,它完全可以将价格随之定高,将成本转嫁出去,让消费者来承担。正如它以往所做的那样。为什么此番京沪铁路不这样做,而是选择降低速度,以求降低成本,从而降低票价这条道路?是什么力量迫使他放下架子和身段?
毫无疑问,竞争者的存在是一个因素。往返于京沪之间,有好几条道路可以选择:除了铁路,还有公路,还有“天路”——航空,甚至还有水路。倘若京沪高铁票价过高,消费者大可以舍此而取彼,赶时间的可以选择“天路”,不赶时间的可以选择公路。当然,其中最主要的竞争者是航空。从舆论来看,京沪高铁尚未开通,航空与高铁之争已经炒作得沸沸扬扬。不过以愚之见,京沪之间长达1400公里左右,高铁对航空的影响其实有限。这暂且勿论。总而言之,不管怎么样,这些竞争者的存在,对京沪高铁形成了一股约束力量,使其不能随心所欲地漫天要价。
但更大的约束力量其实还是来自消费者。不错,“铁老大”是一个垄断者,它有着很强的觅价能力和欲望。但再强大的垄断者,也不可能突破需求曲线。它只能在这条需求曲线上寻寻觅觅。如果它提高物品的价格,则消费者就会减少购买这种物品;如果它降低物品的价格,则消费者就会增加购买这种物品。这是说,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需求曲线约束着垄断者的行为,使其知所适从。对京沪高铁而言,同样受到这样的一条需求曲线的制约。票价越高,则愿意乘坐高铁之人越少,上座率就越低。
事实上,上述的一幕已经在现实中上演。由于票价过高,众多已经开通的高铁线路的上座率与预期的相去甚远,时不时爆出“一个车厢只有一个乘客”之类的消息。这是市场对一个漠视消费者需求的垄断者最好的教训。
藉此,我们不难明白此番京沪高铁“减速”的原因所在了。现实的经验和教训,迫使它不得不放低姿态,减速前行。为什么要将时速从350公里下调至300公里和250公里?无他,主要就是为了大幅降低成本,为票价的制定和浮动打开更大的空间。对一个企业来说,利润最大化是追逐的本质目标。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就是利润。产品价格上升会带来销售量的下降,产品价格下降会带来销售量的提高。企业所要的做的,就是根据市场调校价格,从而达到一个最佳的产量或者销量,使得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后所得利润最大。这就是铁道部在京沪高铁新闻发布会上所提出的“将根据市场需求实行票价浮动政策”真正意义所在。可以想见,如果京沪高铁开通运营后上座率不理想,则价格还会下调;倘若开通运营后人满为患,则价格会毫无悬念地上涨。
看到的最新的消息说,京沪高铁只是降速高铁中的一条。7月1日起,全国铁路实行新调整的列车运行图。除了京沪高铁,武广、郑西、沪宁等高铁也将由时速350公里单一模式调整为时速300和250公里两种速度模式。以此观之,高铁“减速”并非心血来潮,也并非所谓舆论呼吁的结果,实在乃是出于市场压力下的利益考量和权衡。
2011-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