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膨大剂以及讯息费用
(2011-06-05 20:27:15)
标签:
西瓜、膨大剂讯息费用局限条件杂谈 |
分类: 评论 |
西瓜、膨大剂以及讯息费用
华说
梅子黄时雨。
这个时节,最当令的水果无疑是杨梅了,然而却并非专美于市。市场之上,与之“争奇斗艳”者甚多,除了与其一样“小巧玲珑”的樱桃、荔枝、枇杷以及油桃之外,还有“大块头”的西瓜。昨天,开来了一辆卡车,停在小区外的马路边就地贩卖西瓜。一旁的纸板上赫然写着:“正宗南汇8424,1.38元/斤”。
“南汇8424”本地一个响当当的西瓜品牌。因为产量有限,真正的“南汇8424”一般是直供超市与宾馆酒店,混迹街头的概率几乎为零。然而街头上的西瓜,无论是来自何地,却偏爱借用这个名号。但其实成效也有限。因为这一出把戏,是“公开的秘密”,买西瓜和卖西瓜心里都明白,只不过彼此心照不宣罢了。这且不说,单说那价格,却是有吸引力的。因为以往这个时候,市场上西瓜的单价大抵在2.5元以上。这是说,相比于往年,西瓜是大大地便宜了。然而,从现场来看,问津者寥寥。
倘若是关注时事之人,对这一幕的出现不会感到奇怪。都是膨大剂惹的祸!将近一个月之前,就在西瓜即将上市之际,在许多瓜农的地里,却发生了西瓜“爆炸”的惊人事件。譬如说率先传出消息的江苏省丹阳市,众多种植西瓜的农民从4月下旬就发现,自己地里的西瓜尚未成熟就竞相炸裂。一个瓜农说起自己的遭遇,痛心疾首:“每天都炸个不停,剩下的大约只有三分之一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呢?舆论的矛头,直指瓜农使用的膨大剂。在食品安全风声鹤唳当下,对普通民众而言,膨大剂的曝光,是对脆弱心理的又一次打击。一时之间,谈膨大剂而色变,其西瓜市场的灾难性影响是不难想象的。当前各地西瓜销售量的大幅下滑,就是膨大剂事件的直接后果。
问题在于,事件从发生到现在已经一月有余。而在此期间,随着事件的深入发展,有关西瓜炸裂以及膨大剂本身,人们也有了更多的了解。譬如说,西瓜炸裂并非都是膨大剂作怪,因为没有使用膨大剂的西瓜,也出现了裂瓜现象。农业专家也指明了一个事实:裂瓜是西瓜生产中的常见现象,一般在10%以下即属正常。裂瓜原因很多,品种、天气、田间管理这些因素都不能排除。而膨大剂本身比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不属于食品添加剂。而且膨大剂在国内外有广泛的使用,长期的实践证明其对人体无害。既然如此,为什么笼罩在人们的心头的阴影挥之不去,并最终导致了今日西瓜市场的惨淡?
从表象来看,当下西瓜市场的低迷并不难解释。因为裂瓜现象引出的膨大剂,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需求下降。从经济学上说,是整条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了。当然,对瓜农而言,这是天灾人祸。这种损失,来无踪去无影,无从预期和意料。
然而,已经说过,如果说一开始因为对膨大剂不了解,人们心里有些恐慌,宁枉勿纵,选择不吃西瓜是在情理之中的话,何以时至今日,在经过众多信息“科学的启蒙”之后,依然不敢吃西瓜。是因为当下社会的信任危机,对官方和专家的提供的信息不信任?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但余以为,更为内在的因素,与先入为主的成见有关。
是传播的一个规律:人们对最初获得信息,如先看到、听到或者先获得的印象,往往会留下深刻的烙印,形成思维定势,产生较长时间的持续效应。由此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这种先入为主的传播规律,很浅显,也很真实。每一个人大抵都有切身的体会。因此,当膨大剂造成西瓜炸裂的消息传来之时,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人们心理格外敏感的时刻,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又一起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了,并由此主导着人们的思维。此后,有关西瓜炸裂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以及膨大剂乃是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依然广泛应用,并在实践中证明对人体无害等等重要的信息,就很难进入人们的脑中,并且为人们快速接受。其结果,就是在市场上,人们纷纷对西瓜敬而远之。
“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是的,从讯息费用来说,率先传播出去的信息效果最佳,而且费用最低。而想要扭转人们已经形成的印象,非但需要花费或者更为浩大的费用,而且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消化——高昂的时间成本。这就是舆论以及市场营销中,人们争先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的原因所在了。
从对膨大剂的无知,到对膨大剂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再到对膨大剂有着科学深入的了解,对普通民众而言,是一个局限条件不断转变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人们的行为也随之而变。表现在市场上,就是市场上西瓜销售状况的上下起落。不错,局限条件变了,身处其间的人们的行为必然随之改变。而以西瓜这个具体案例来说,这里的局限条件的转变,主要是讯息费用的转变。
20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