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怎么给领导开电梯”说开去
(2011-05-29 10:55:52)
标签:
就业指导课官场礼仪潜规则杂谈 |
分类: 评论 |
从“怎么给领导开电梯”说开去
华说
一个年轻人到社会上做事,一腔热情,不惜体力和精力,却四处碰壁一事无成。这个时侯,人们大抵会批评他“不谙世故”或者“不通世故”。可见,在真实世界里讨生活,是必须懂得“世故”的,否则往往会寸步难行。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之后,真的修炼到人情练达的时候,却大抵为人们所不耐,又批评他“老于世故”或者“深于世故”了。
前些天,《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消息说,在广西某重点高校一堂主题为“职场礼仪”的就业指导课上,授课老师周大鹏(化名)向学生传授了一些官场礼仪。譬如说,“中巴车的座位比较多,领导应该安排在里面靠窗的位置,然后是第二领导、秘书、翻译……,这些顺序不能随便变动,尤其是领导的位置。”譬如说,“坐电梯是有讲究的,最大的领导应站在靠里面的位置,旁边是第二领导,地位最低的应该站门口负责开关电梯。当然,如果电梯中有人专门负责开关电梯那就另当别论了。”……等等等等。据说,这并非个案。在广西、湖北、福建等地一些大学开设的人际关系、社交礼仪等校级选修课上,都有涉及如何跟领导相处的教学内容。
不难想象这一报道在社会上引起的轩然大波。看看网上网下的议论,唾沫四溅板砖横飞。压倒性的意见,当然是痛斥“大学病了,而且病得不轻。”愤怒于“官场上的这些东西本来就让人厌恶,现在竟然明目张胆地搬上大学课堂,”情何以堪?于是乎拍案而起,“这是赤裸裸地向权力献媚”。……自然,这是势所必至的。
然而,以愚观之,直白地说,这议论,矫情的很!
中国的“大学病了,而且病得不轻”,这是确实的,但并非始于今日,而且显然并非因为将官场礼仪“明目张胆地搬上大学课堂”而起。那病症,也确实在于“向权力献媚”,但也显然并非因为教学生“怎么给领导开电梯”而来,而是源于更为深刻复杂的社会制度安排因素。这且按下不表,单说这就业指导课上,教授官场礼仪是耶非耶?
骤眼看来,在就业指导课上教授官场礼仪的周大鹏(化名)老师是“老于世故”或者“深于世故”的。因为老于世故,所以他才会知道“中巴车里的座位,领导应该安排在里面靠窗的位置。”也才会知道“坐电梯是有讲究的,最大的领导应站在靠里面的位置,旁边是第二领导,地位最低的应该站门口负责开关电梯。”……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自然,这一套东西,是“让人厌恶”的,但谁也不能否认,它真实存在而且在现实中被广泛实践和运用。
然则教授这些东西,岂非误人子弟?这其实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里的具体情境,是在就业指导课上,授课对象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这是说,这门课的主旨,在于教授学生掌握一些就业的技巧,一些社交的礼仪,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以便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之后更快地融入社会,而并不是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观念,早在幼儿园开始就已经开始灌输了,效果如何另当别论。此其一。其二,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从岁数上说,都已经20出头了。也就是说,他们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他们能够自主判断和选择。倘若认为周大鹏(化名)老师一派胡言,大抵可以处理为一阵耳旁风轻轻吹过。倘若认为说得有道理,自然也可以记住了,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看看是否真的如此。而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看,大学时期大抵是一个人最为狂妄的年代,血气方刚,正处于自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激情时刻,因此,那些就业指导课上传授的官场礼仪之类,绝大多数学生大抵会当做耳旁风处理的。
虽然如此,学校以及周大鹏(化名)老师给学生讲授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包括官场礼仪依然是可感谢的。因为他们真是“苦口婆心”,那目的,真是希望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有所帮助,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这样看,说周大鹏(化名)老师“老于世故”或者“深于世故”是冤枉的。他这样老实坦诚地将他所知道的官场礼仪和盘托出,希望对学生未来在职场上拼搏有所裨益,其实倒是一片“赤子之心”,是很“不谙世故”的。倘若他真是“老于世故”或者“深于世故”,他绝对不会讲这些话。恰恰相反,他应该像那些批评他将官场礼仪“明目张胆地搬上大学课堂”的“正义之士”那样,对学生大讲而特讲“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之类一大堆冠冕而堂皇的滴水不漏的漂亮话。虽然是无用的废话,但毫无疑问是永远地“政治正确”,不会引起任何的争议,这才是真正的“老于世故”或者“深于世故”!
不错,对一个即将踏上社会的学子而言,告诉他社会乌黑一团、“他人即地狱”固然是过于激愤而不负责任。这是一种矫情;但告诉他社会光明一片,“四海之内皆兄弟”又何尝不是过于天真而不负责任。这更是一种矫情!生活在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虽然其中不乏早熟之人,但总体而言,是单纯的。对社会复杂而险恶的一面,往往一无所知。在其即将踏上社会之时,告诉他们社会丑陋却是真实的一面,是一种提醒,是一种铺垫,也是一种缓冲。相比那种一味地高喊“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之类的豪语,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助于学生在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时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既然社会是复杂的,多面的,可说的处世之道也多的很,何以偏偏要将这“让人厌恶”的官场礼仪作为重点?无他,因为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社会以“官”为价值尺度和标准,衡量人们的成功与否。与此同时,社会围绕“官”来运转,因为的资源主要集中于“官”,为其掌握与分配。自然,从白字黑字的法律法规条文上,是找不到这样的规定的。但我们知道,社会的运转,并不完全依靠这些可见的规则,更多的,往往是那些无形但却真实存在的“潜规则”。前者是正式的制度安排,后者是正式的制度安排。它们都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但往往是后者更具有力量,直接指导人们行动。
“潜规则”横行当然“让人厌恶”,不知道未来怎样,但就目前而言,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社会。少数的“正义之士”不论,绝大多数像区区在下这样的俗人,大抵只能选择适应社会,“逐其流扬其波”。那么,在大三学生的就业指导课上,我以为,实在是不妨讲讲官场礼仪的。因为,已经说过,在职场上拼搏,单听“正义之士”们的话,大抵是要碰壁的。
在写作本文的时候,又看到一则某地小学生交道欢迎领导视察学校的报道。记忆所及,这些年来类似的报道可谓不少。当学校命令衣着单薄的小学生在寒风中站立一个小时等待领导到来,一幕大戏在他们童真的眼睛眼前拉开了:这才是成人世界奔竞逢迎、“赤裸裸地向权力献媚”的一部大片啊。在大学的就业指导课上讲授官场礼仪岂可与此同日而语哉。其间的差距,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
201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