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现象:道德困境与利害计算
(2011-05-07 16:20:32)
标签:
看客道德讯息费用杂谈 |
看客现象:道德困境与利害计算
华说
听说,社会新闻是最受读者欢迎的新闻类型之一。那原因,据我推想,大抵一则是因为社会新闻反映的市井生活,离人们最近,容易引发同感;一则是因为许多畸人畸事,容易勾起人们的好奇心。不过,区区在下不大热心于此。那原因,当然是个性所然。看电影,我喜欢看喜剧,而不爱看悲剧。而社会新闻所反映的事件,大抵不那么令人愉快。
譬如说,前些天看到了一条社会新闻,是悲剧:一位老人行走于人行道上,突然摔倒在地。路人纷纷驻足围观,但却没人敢上前搀扶。后来有两名路过的年轻女子试图将其搀扶起来时,突然从人群中传来了一句“善意的提醒”:“这种事情说不清楚呀。”于是两个女孩把手缩回去了,然后起身拨打120和110。当医护人员赶到时,老人已经没了呼吸。
我相信,对很多人来说,这只是一条普通的新闻,不具有所谓“吸引引眼球”价值和效力。在当下的社会中,类似的事件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真是“不知凡几”。 当一个陌生人遭遇不幸,需要别人伸手援助之时,人们已经习惯于“看着”:看着事件的开始,看着事件的发展,看着事件的结束。就这样一直看着,却没有愿意伸手援助之手。人们见惯了,渐渐地也就习惯了,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之处。
对他人的不幸、求援无动于衷,只是看着,只是围观,甚至于边看边赏玩:交头接耳津津乐道地议论着、评论着。这种“看客”的文化心理,一直是广泛诟病的“国民的劣根性”之一,然而,去除却并不容易。记忆所及,这些年来,不断有见死不救的典型事件被媒体披露,每一次都能引发强烈的舆论波澜,愤怒、谴责、讨伐,这一面显示着“看客”现象的广泛和普遍,另一面也彰显着这个时代面临的道德困境。
不言而喻,对他人的不幸冷漠、围观,人们显然是认为不道德。每一次见死不救事件发生后群情汹涌舆论滔滔就是一个证明。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则显然是道德的。从这里看,“看客”们确实存在着一个道德问题。因为人类的道德,是要求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的,但“看客”们却将之置之脑后,对他人的不幸冷漠、围观甚至赏玩,他们的行为,已经落在了人们划定的道德线之下了。由此推论,一旦“看客”们无处不在,“看客”现象广泛和普遍,则意味着这个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这自然是不错的。但困境在于,道德要求人们这么做,但事实上人们竟然那样做。道德给出了一套规范,人们“应该这么做”,但现实中,人们“实际上是那样做”的。为什么会这样?将其归结为看客们道德败坏最简单,也最容易,但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道德败坏?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做出“道德败坏”的行为?
不难明白,这里的困境,显示着看客现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道德只是一个表象,其背后,还有着别的根源在。这根源,余以为,是利害计算。
开头所提到的那条社会新闻中,其实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利害的计算过程。两个路过的女孩,一开始是准备伸手救人的,但旁人的一句提醒,让她们犹豫了。她们开始权衡利害关系。权衡之后,她们选择了拨打120和110,而不是自己直接介入,这是因为这样的选择于自己更有利——不会让自己陷于说不清楚的境地中。毫无疑问,那些围观的人,无一例外地经过了内心的权衡。而最终他们的选择,显然表明他们认为,选择围观而不是选择援助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然则为什么人们会做这样的利害计算?这就必然要提及经济学上的一个基本假设:人是自私的。因为自私,他必然要权衡:做这样事情,是不是对我有利?有利,则做之,不利,则不做。利大于害,则做之,害大于利,则不做。“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此之谓也。
向遭遇不幸之人伸出援助之手,自然是道德的,高尚的,但并非是没有“利益”。这利益,包括帮助他人获得的内心的愉悦快乐、被帮助之人的感谢以及旁人的尊敬和赞扬等等。当然,帮助他人也有付出和风险,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可能面临的纠纷等等。作为一个理性之人,他必然要进行如是利害的计算和比较。从这个角度看,显而易见,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围观之时,表明在这个社会,人们在做“帮助他人”、“见义勇为”这样的好事,或者预期的收益在下降,或者说是预期的成本在上升,因而不愿为之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预期?“助人乃快乐之本。”按理说,一个人做好事,其预期的收益是相当肯定的:内心的快乐,被助之人的感激,旁人的称赞。但现在,这种“肯定的收益”已经不那么肯定了。为什么?因为现实中的一幕幕,让这种收益充满了不确定性。最为典型的是曾被媒体评为2007年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事件之一——“南京徐老太事件”,助人者非但没有收获感谢,反而被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药费。不知此也,这些年来不断披露的“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件,揭示出那些见义勇为者的真实的悲惨遭遇,让人无语,令人心颤。诸如此类的事件一经广泛传播,必然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心理。好心没有好报!经验和教训,让人们将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态度奉为经典。
从经济学上说,这些事件的负面影响,增加了人们做好事的讯息费用。当一个人想去救助路边跌倒之人时,他发现自己已然不能预期这一行为的结果,是获得感谢赞扬,还是卷入纠纷和被人嘲笑?这种讯息费用的存在,让人们在做好事之前犹豫,并最终为之却步。然而,这种讯息费用的存在和上升,并非一日形成的。当我们指责看客的麻木以及社会的冰冷之时,是否想过,当你接受别人的帮助的时候,你是否表现出了足够真诚的谢意?当你看到别人做好事的时候,你是否发出了真心的赞美?是的,没有什么可推卸的,今日之局面,是组成这个社会的你我他共同造成的。
20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