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贱伤农”背后的经济逻辑
(2011-04-27 11:24:17)
标签:
“菜贱伤农”预期讯息费用杂谈 |
分类: 评论 |
“菜贱伤农”背后的经济逻辑
华说
世事真是变幻莫测。一年之前的此时,满世界都是“菜价比肉价还贵”、“吃不起蔬菜了”之类的嚷嚷声。一年之后的现在,铺天盖地的是“菜贱伤农”的报道。因为收购价格远低于种植成本甚至采摘成本,任蔬菜烂在地里者有之;开动拖拉机将成片的蔬菜犁去者有之;挥动铁铲将蔬菜就地解决者有之…………电视新闻中呈现的一幕幕画面,令人心颤。
农业的好消息,往往是农民的坏消息。时下蔬菜的遭遇,再一次地验证了这一充满悲情色彩的定律。丰收带来的,不是喜悦,反而是悲伤。这是农民的心头之痛!导演这一幕的,是那只无情的“看不见的手”:在需求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供给的增加,必然导致市场价格的下降。供给增加得越多,价格下降得越快。于是,虽然农产品的产量增加了,但农民的总收益反而下降了。爱也罢,恨也罢,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然则此番蔬菜下降大幅下跌,以致发生大范围内的“菜贱伤农”的现象,究竟所从何来?作为社会热点的一时之选,这方面的报道可谓长篇累牍,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然而看似热闹,实则有效的信息却并不多,而且许多报道提供的信息,相互间也似乎显示着冲突和矛盾。那么,且从一个最为基本的角度去寻找答案罢。
翻开经济学的课本,上面说,供求决定价格。这是说,价格起落的原因,要从供求力量的变化中去寻找。显而易见,当下一些蔬菜价格的大幅下降,也应该从这里着手。那么,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这些蔬菜的供求变动如此之大,以致最终“菜贱伤农”?
供求是对立的两面。供者,供给也;求者,需求也。先说供给。从市场上看,蔬菜的供应量是大幅度地增加了。这供应量的增加,以愚观之,来源于三股力量:首先因为是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蔬菜的产量大幅上升。而这种植面积的扩大,又有两种力量的推动:其一是去年蔬菜价格的高企,使得农民对今年蔬菜价格有一个良好的预期;其二同样是因为去年蔬菜价格的高企,使得各地政府纷纷启动 “菜篮子”工程,一方面直接规定了蔬菜种植面积的下限,另一方面增加了对农民种植蔬菜的补贴;这两者的合并,使得全国范围内的蔬菜种植面积较去年大幅提高,从而直接导致了蔬菜产量的增加;其二是天气因素。农产品往往要“看天吃饭”,蔬菜也是如此。由于气候条件的不同,市场上,一般而言是南方蔬菜先上市,南方蔬菜下市的时候北方蔬菜才上市,之间有个时间差。而今年由于气候的反常,南北方的蔬菜几乎在同一时间上市,市场供应能力倍增加;其三是一部分去年囤积在冷库中的蔬菜,原本是想在今年乘机卖个好价钱,不料今年以来蔬菜价格一直低迷,眼看新菜要上市,而市场形势又不对头,于是乎选择抛售,市场上的供应因此又多了一份力量。总而言之,从供给这一面看,由于上述三股力量的共同推动,使得市场上蔬菜的供应,在这一时间段内的呈现出一种急剧增加的状态。
那么,需求如何呢?很明显,需求的变化总体平稳。而且还有一个坏消息。在日本核泄漏事故发生之后一个多月后,国内的多种蔬菜中也检测出了极其微量的放射性元素。虽然这并不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但并不能平缓人们的心理波动。此番价格跌幅最大的蔬菜品类中,绝大多数为露天的叶菜类。非无因也。
两相对照,答案是明显的:因为这一时间段内,市场上蔬菜的供应量急剧增加,而需求总体上变化不大,于是乎价格快速地下降了。而露天的叶菜类价格之所以下降得最快,是因为外来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人们对此类蔬菜的需求下降,而选择其他的蔬菜作为替换。这就是同是价格下降,但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降幅落差之原因所在。
当下的蔬菜这种遭遇,所折射的,正是农产品生产面临的一个困境。“多了多了,少了少了。”或者说,“菜贱伤农,菜贵伤民。”这些年来,我们似乎总是摆不脱这种轮回的命运。此次蔬菜滞销,又一次地将这问题摆在人们的眼前。从各种报道来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开出的药方也不相同:有人认为应当改变分散的生产方式,加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人认为疏通流通环节,大力推进农超对接;亦有人认为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及时为农民提供行情信息……区区在下的意见呢?比较悲观,但也可能比较客观:在当下的局限条件下,农产品市场的大幅波动无可避免。人们的努力,或许能够平缓这种波动,但平缓的程度有限。
不难明白,农民种植蔬菜以及其他农产品,种植多少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品种,不是依据现有的价格,而是根据对未来的预期而做决策的。预期未来上市时价格高,则种之;反之,则不种。然而。要准确预期未来的价格信息,谈何容易。倘若农民能够预料掉今天的局面,他们怎么会种植如此多的蔬菜?!这里牵涉到一个重要的话题,讯息费用。
是的,要准确预期未来的市场走势,必须掌握完全而详尽的信息。譬如说种植某种蔬菜,需要知道的,“包括而限制于”不同品种的种植面积、生长周期;其他替代品的种植面积、生长周期;上市时市场上的库存量;生产期间气候的变化;消费者需求的波动……诸如此类数之不尽的局限条件,都需要了然于胸,才有可能做到万无一失。问题是,你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即便有人说,我不怕花钱,讯息费用再高也无所谓——这显然是违背经济逻辑的,但问题是,有些信息,你花钱也买不来。譬如说,你怎么能够知道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后的天气是怎样的?你怎么能够知道3月11日日本会发生大地震,并且引发了核事故并最终导致国内的蔬菜中也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这些,都是在目前人类认知能力之外。其讯息费用之高,表现形式不在于要花多少钱,而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到!
从本质上说,一个农民种菜然后向市场销售的过程,与一个人投资开办企业生产产品然后向市场销售是一样的。所谓的“菜贱伤农”,就是种菜的农民因为预期失误造成了亏损。但问题是,任何一个投资下注的人,都有可能遭遇失败。君不见,现实中每天破产倒闭的企业不知凡几!在这个意义上说,“菜贱伤农”并不是一件了不得大事情。只是相比于制造业等其他行业,迄今为止,农业还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一个“看天吃饭”的状态,而偏偏“天有不测风云”,因而更容易发生市场波动,或者市场波动的幅度更大一些。加上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分散,以及保障机制的缺失,农民的遭遇往往容易引起舆论的情感波澜。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在这个现实层面上,当下农民的不幸遭遇,于情于理不容易袖手旁观。社会上下群策群力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是值得赞赏的。但要明白,这只是“救急不救穷”的非常举措。而在此之后,政府部门当然也有可为之处:譬如农技部门和物价部门,可以及时地向农民提供种植品种、面积,市场的库存以及行情走势之类的信息,以供他们决策之参考,尽可能地减少生产的盲目性。而从为农民分散风险的角度来说,推进农业保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要记住的一点是,所谓的“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现象并不会因此而消失。想要人为杜绝农产品市场的大幅波动现象的出现,愚以为,在当下以及可预见的未来,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1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