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市场对谁更有利:穷人还是富人

(2011-01-13 10:04:03)
标签:

市场

穷人

富人

杂谈

分类: 评论

市场对谁更有利:穷人还是富人

 

华说

 

市场究竟对谁更有利,或者说谁更获益于市场,穷人还是富人?

 

忽然想到这个问题,源于生活中的两件小事。“名不正则言不顺”。先界定一下概念罢。这里所说的穷人,不是一无所有的赤贫之人,而是泛指吾等工薪阶层平头百姓,是“社会的大多数”;富人当然是指有钱人,亦包括拥有权势者,即所谓富贵者也。

 

乍看之下,这似乎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市场的胜负准则,是“价高者得”。谁出的价高,谁就在竞争中获胜。富人之所以称之为富人,就是因为他比穷人的钱多。这样,同一样物品,因为有钱,他显然可以比穷人开出更高的价格。由此而论,市场更有利于富人似乎是确凿无疑、铁板钉钉的。

 

倘若到此为止,自然是多此一问。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诚然,富人比穷人有钱,也开得出更高的价格,然而,有能力开高价与愿意开高价并不是一回事,而“价高者得”是建立在真实的出价上的。己之所欲,往往并不就是人之所好。西谚有云:“同一样食物,对一个人是美味,对另一个人却是毒药。”此之谓也。前些天,兔年生肖邮票发行,为了心中的所爱,本地的集邮迷不顾天寒地冻通宵达旦地等候在邮局门口。不言而喻,对同一张邮票,这些邮迷愿意出的价格,肯定比比尔·盖茨高。尽管后者富可敌国,远比邮迷们有钱,但他不愿出价终究是枉然。

 

然而这只是细节,无关宏旨。市场究竟对谁更有利的问题,以下两件小事似乎可以看得较为分明。“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都是亲历以及亲眼所见的事实。由近及远地说一下罢。

 

先说第一件小事。小区附近有一家大卖场,规模大,辐射的范围也较广。日常观察所见,生意兴旺,一字排开的收银台前时常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对人们来言,到这大卖场来购物,大抵有几种途径,依次排列如下:第一种,步行;第二种,大卖场开设了8条专线,沿途的顾客可以免费搭乘班车;第三种,大卖场附近设有公交站点,消费者可以花费2元坐公交车而来;第四种,花费更大一点的,可以打的;第五种,大买场有地下停车库,可以自己开车前往。但最近——确切的时间记不清了,人们在此基础上又多了一种选择,因为出现了一种新的交通工具。

 

这种新的交通工具,就是电动三轮车。现在去大卖场购物的人们大抵可以看到,大卖场的四周的马路上,停放着一辆辆电动三轮车,数量众多。这些电动三轮车的车厢,可以坐2个人,顶部以及两侧与后面用蓝色的帆布所包围,前面安装的是玻璃,一侧还开设有一个小门。总而言之,可以遮风挡雨。坐这种车,比公交车贵,但比出租车便宜。一般而言,车主的开价是5元,如果路途远一些,则会加上一两元。区区在下曾经坐过几次,与车夫交谈中得知,生意不错。

 

对在大卖场购买了较多商品的人来说,坐电动三轮车显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提着那么多东西步行太累;大卖场的免费班车以及公交车都要等待很长的时间,而且不是点对点,从站点到家里还要走不少路;打的自然可以把你送到家门口,然而价钱贵;私家车更不用说,需要先期有一笔很大的投入。电动三轮车提供了点对点的服务,而且费用比出租车和私家车低,低得多。因此相对于后两者,电动三轮车无疑是一种“贫穷物品”。 这种物品,有钱人是不会去消费的,但低收入人群呢,却因此可以一样享受到一种“点对点的服务”,虽然这种“点对点的服务”的享受寒伧了些,简陋了些。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市场,电动三轮车不会出现在大卖场的四周。低收入人群的这种需求不会被人所发掘,并提供合适的物品和价格来满足这种需求。

 

第二件事情发生于一家公园大门外的一处空地上,但见一辆自行车的后座的两侧,挂着两个音箱,上面则摆放着一台唱机,连着两个麦克风。这是一个极为简易的露天“卡拉OK”摊位。摊主胸前挎着一个包,据说里面装着众多的光盘,“你想唱的歌这里都有。”每一位想在这里一展歌喉的消费者,花2元钱就可以唱一首歌。因为是一个俗人,区区在下颇为喜欢“看热闹”,于是在现场待了一段时间。生意并不冷清,在此期间,有几位农民工模样的人们接连上去引吭高歌,引得不少人驻足观望。离开的时候,空地上围观者甚众,而歌者也唱得越发起劲。

 

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作为“励志之言”,自然是不错的。但倘若一本正经地信以为真,则未免是不省人事之谈。稍有社会阅历之人都知道,理想尽可以轻盈地飞檐走壁,但现实满是难以穿越的铜墙铁壁。即便是“心比天高”,但限于天分,限于际遇,限于经济实力,限于运气等等数之不清的“局限条件”,绝大多数人永远不可能有机会站在国家或者各省市的大剧院,中央电视台或者各省市电视台这样舞台上纵情放歌,更遑论那些世界级的国际舞台。那些舞台,是为那些少数的天赋的杰出人物所准备的,非吾等“庸众”所能染指。但有了市场,我们这一般“庸众”也可以有自己的舞台:公园大门外的那一处空地是一个舞台;KTV的包房是一个舞台;各式各样的广场是一个舞台;酒吧和宾馆也是一个舞台……只有你有兴趣,依据着自己的才能或者经济实力,总有一个舞台为你准备着。而这些舞台,没有市场就不会出现。

 

上述两件小事,其实正显示着市场“无形之手”的力量。市场中的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私利,必然会发掘一切可以发掘的赚钱之道。而处于“大多数”的穷人们的需求,因此得以满足:有更多的物品(产品和服务)可以选择;有更多的机会和场合实现才能的展现。而且市场将这不同层面的需求和供给整理得清清楚楚。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市场,这一切都无从发生。因为在以管制与计划为特征的经济运行体制中,因为资源掌握于少数的富人阶层,其本能的出发点,必然是将资源配置于满足于富人的需求,而不会着力于穷人需求的开发。即便是想为穷人谋福利,因为缺少市价的指引,也无从着手;即便着手做了,也往往适得其反。征诸于历史和经验,这样的例子还少么。

 

再说得直白一点罢。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在社会各领域的采用,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会从中受益,因此当然都有利。但问题是,富人因为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处于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方面的优势地位,无论有没有市场,他们的日子不会难过。但穷人呢,没有了市场,他们的生活将会比有市场时远为糟糕。话已至此,市场对谁更有利的答案,岂非一目了然!

 

 

2011-1-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