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糊的“价格联盟”
(2010-12-03 09:52:35)
标签:
卡特尔价格联盟《国富论》钢铁企业山东钢铁集团财经 |
分类: 评论 |
纸糊的“价格联盟”
华说
亚当·斯密在其伟大的著作《国富论》中,曾经述及一种现象:“同业者往往很少聚会。但是他们的集会,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作为一个敏于观察世事之人,这段文字指出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市场上的企业有着联合起来,以期减少彼此间的竞争,提高价格增加利润的愿望和激励。尤其是在少数几个企业把持市场的寡头市场。
这个古老的观察和结论,虽然出自于200多年前,但依然适用于现在。虽然时移世易,同行之间不再是“很少聚会”,聚会之时讨论的一未必是“对付公众的阴谋”或者“提高物价的计划”。但毫无疑问,市场上彼此竞争的企业大抵有联手起来操纵价格的内在渴望,倘若时机合适,便会付诸实践。这种行为,在现实中也并不鲜见。所谓“价格联盟”或者“价格同盟”者,即此也。
最新发生的一个“价格联盟”案例,发生于钢铁行业,地点是在山东。据说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市场的大幅波动”, 山东钢铁集团牵头联合日照钢铁、石横特钢、莱钢永峰、闽源钢铁、西王钢铁、鲁丽集团等钢铁企业结成螺纹钢准价格联盟。按照协议,联盟每旬定一次出厂价。市场好的时候,出厂价会相应高一些,市场不好时会相应调低价格,以此规范建立螺纹钢市场协调机制。看上去很美,很冠冕堂皇,也很书面化。但其实倒不如联盟中的一家企业说得直白,通俗易懂:“大钢厂联合定价主要是为了稳定市场,出厂价以联合定价为基准,避免大钢厂内部恶性竞争。”
这样的事情,对于生活在当代中国的人们而言,早已不新鲜,已然是“司空见惯浑闲事”。这些年来,先是彩电,接着是空调,接着是民航机票,接着是……隔三差五地,在不同的行业,在不同的区域,会莫名地出现一个“价格联盟”。参与其中的企业信誓旦旦,以联盟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如何自律,怎样执行。一时间尘土飞扬,像煞有介事。而外人一看这架势,也往往为之心惊:这是要搞垄断啊。政府部门岂能坐视不管?!云云,云云。于是乎大抵引发漫天飞溅的一场口水仗。
实际上,企业间的“价格联盟”非但容易遭惹舆论的不满和非议,也为法律所不容。各国相关的反垄断或者反托拉斯的法律法规,一般都明确禁止企业作出如此行为。不过,以愚观之,企业之间就价格达成一致的所谓“价格联盟”,其实虚弱得很,近乎不堪一击。经验和事实,都证明着“价格联盟”无一不是虎头蛇尾,最终不了了之的悲惨命运,不待法律出手而早已悄然瓦解。而那不可克服的症结,正根植于“价格联盟”的内部!即所谓“祸起萧墙”也。
“价格联盟”云者,在经济学上,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名曰“卡特尔”。这是指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者价格达成协议,然后一致行动的企业组织。从形式上看,倘若市场上企业形成了卡特尔,就形成了市场上只有一个提供者的垄断状态。这显然是形成卡特尔的企业所希望的,因此藉此可以获取垄断利润。
然而,现实的走向,往往通往愿望的反面。任何价格卡特尔,一经形成,必然面临着一个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合作与利己之间的冲突。当价格联盟形成,参与其中的任何一个企业就面临着一个极大的诱惑:倘若其他企业遵守联盟的价格协议,那么,只要自己悄悄地将价格下调至协议之下,就可以售出更多的产品,获取更大的利润。但问题是,这世上,谁也不比谁傻,所有参与联盟的企业都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也因为如此,一旦他们将这想法付诸实践,这所谓的“价格联盟”也随之消解。这就是价格联盟大抵摆脱不了“性比天高,命比纸薄”命运的根本所在。
在一个封闭的市场上形成的“价格联盟”已然如此,在一个开放市场上形成区域性“价格联盟”又怎么可能有所作为呢?山东的钢铁企业试图在山东市场上形成一个螺纹钢的价格联盟。但钢铁行业在国内是一个被列入产能过剩名单的行业,全国市场又是开放性的。一旦山东的钢铁价格联盟开出的价格较高,经销商必然会从国内别处的钢铁企业进货。竞争之下,其高价又能维持多久?这是说,这个钢铁的价格联盟不但存在着“内忧”,还面临着“外患”。内外夹击之下,这价格联盟,等待它的,只能是昙花一现的最终结局。
总而言之,“价格联盟”或许有一时之效,但其内在的矛盾,注定了其从形成的那一刻开始,就走向了瓦解的结局。即使有所谓的一时之效,也是非常的短暂。在利益面前,这种以行业压力及商家道德自律为基础的所谓“联盟”,其之虚弱,可想而知。一语以结论之,“价格联盟”,是纸糊的联盟。
20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