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富士康:加薪的真相

(2010-10-08 11:00:19)
标签:

深圳

富士康

均衡价格

高工资

成本

财经

分类: 评论

富士康:加薪的真相

 

(为了降低成本的加薪

——富士康调薪行为的经济分析)

 

华说

 

倘若仿照当下时髦的做法,在神州大地进行一场2010年的“年度企业”的评选,以公众关注度排行,富士康名列榜首大抵是毫无悬念的。今年以来,这家有着“全球最大代工企业”之称的电子产品制造商频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其曝光率之高,无出其右者。2010年开年之后,其员工接连在厂区纵身跃下,创下骇人的“12连跳”,一条条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举世为之侧目;时到年中,有关其“北迁”或者“西迁”的风声此起彼伏铺天盖地,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片尘土飞扬;进入10月,一则全面调薪的消息,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这是一次预期之中的加薪行动。因为在今年6月,富士康在对职工提薪的基础上,曾经明确而又清楚地对外宣称,将于10月再次给企业员工实施大幅度加薪。如今,时间到了,加薪如约而至:在拥有40余万员工的富士康深圳厂区,大约有85%的工人基本工资大幅度上调,其中生产线普工每月底薪可调至2000元。比照深圳1100元/月最低工资标准,富士康一线普工的基本工资高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接近1000元。“大幅度加薪”之说,非虚言也。

 

一个曾经被人斥之为 “血汗工厂”,以控制成本闻名世界的企业,一年之内如此大范围大幅度地提高员工的工资,确实令人讶异。在应聘者趋之若鹜的情形下,却开出远高于劳动力市场均衡价格的工资,确乎超乎日常经验之外。借用时下流行的陈词熟语,这是“不按常理出牌”。 如此一反常态的举动,究竟意图何在?是因为突然“良心发现”,决心与职工“同呼吸共命运”了?是因为猛然意识到 “企业的社会责任”,发现是实施“达者兼济天下”伟大抱负的时候了?当然不可能!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作为一个“经济人”,它的毕生使命,是无时不刻尽可能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然则能开低工资却偏偏要开高工资,富士康此举意之所之,究竟何在?以愚观之,此举的目的,乃是为了降低成本!没有搞错吧?“地球人都知道”,加薪只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如何能够降低成本?看官莫急,且听在下慢慢道来。加薪与降低成本,看似南辕北辙,实则相反而相成。对富士康而言,加薪固然增加了人力成本的支出,但同时,加薪激励带来的效率的提升和产出的增加,也意味着成本的下降。更为重要的是,加薪也减少了包括人员流动以及监管费用在内的多方面成本。以下且“略陈固陋”。

 

一提起富士康,迄今为止,人们首先想到的印象是,封闭而神秘。社会上流传有一个形象的说法,称之为“紫禁城”,庶几近之。这印象的得来,与富士康自我封闭的运行体系密切相关。在深圳富士康工业园区,这里有足球场、有游泳池,有网吧,还有健身房。有配备空调的宿舍以及洗衣房,还有被外界描述为亚洲最大的“中央大厨房”。据称,这个厨房每天消耗掉40吨大米、10吨面粉以及20吨肉和500桶22升的食用油。这些硬件配套设施,全部是免费提供给园区内的员工使用。从外人看来,这不仅是一个企业,而更像是一个小社会。在当下强调专业分工的社会,企业形态如此安排真可谓是一个异数。当然,富士康此举无非是鼓励员工足不出园区,致力于“上班和加班”。但毫无疑问,对富士康而言,打造这样一个“小社会”,必须对应着一笔庞大的开支。不仅是前期的建造,还包括后期的管理和运营。但今年发生12连跳的悲剧之后,富士康开始转变策略,将原来由企业提供的员工住宿委托给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通过发给员工住房补贴,由员工依其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住宿环境。也就是说,将后勤外包,实现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而且这一模式将在全国各地的富士康工业园区内推广。相对于自己的管理运营,外包给专业化公司运作将给富士康节省一大笔开支。这一大笔节省下来的开支用于加薪,富士康既不会因此而大幅增加运营成本,同时赢得了一个好名声,有助于扭转其以往的负面形象,可谓一箭双雕。此其一。

 

众所周知,作为“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并非浪得虚名。其客户囊括苹果、微软、IBM、英特尔、索尼、摩托罗拉、诺基亚、惠普等国际大牌。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其他企业为接不到订单而发愁的时候,富士康却在为做不完的订单而烦恼。身为“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代工企业,按照客户指定的日期,保质保量地完成订单是其生存法则。而这一切,是需要在生产流水线旁的工人们紧密配合才能完成的。因此,职工队伍的稳定是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的。因为工人流动率高,意味着企业的生产成本的高企。是简单的道理,企业招聘和培训新工人是有成本的,而且即使经过培训之后,新招聘的工人也不及有经验的熟练工人有效率,特别是在流水装配线为特征的现代工厂,尤为明显。富士康的大幅度加薪,显然可以降低工人的流动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对工人而言,那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工资,是富士康祭出的一招“萝卜加大棒”。高工资引发正面激励,促使工人更加勤奋地工作,这是萝卜。大棒呢,高工资引来的工厂外面长长的求职队伍,是对工厂里的做工的人们无形而强大的压力。因为这意味着自己的岗位随时就可能被别人所替代。这是说,在这里,那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工资,降低了企业招聘新工人的成本以及企业运营中的监管费用,是这两种成本或者费用合并的替代。此其二。

 

开出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工资的另一个目的,是在于寻找熟练的高技能人才。同一个岗位,熟练的高素质工人会有更多的产出,也就是更有效率。即使减去支付给高素质工人的高工资,其效率的提升,也往往比低工资的普通工人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富士康的大幅度加薪,会吸引在其他企业工作的熟练工人前来求职。因为更多的高素质熟练工人前来应聘,这就减少企业寻找和鉴别高素质工人的成本。这是一种劳动力素质的讯息费用的节省。此其三。

 

以加薪的方法来降低成本,富士康并非是“第一个吃螃蟹者”。其始作俑者,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1914年,亨利·福特打出了一个口号:“每天5美元”。这一工资标准,是当时市场上一般工资水平的2倍以上。“每天5美元”制度实施之后,流动率下降了,缺勤率下降了,生产率提高了。最终的结果是,尽管企业为工人付出的工资成本提高了,其生产成本反而下降了。亨利·福特为此得意地宣称每天5美元工资是“我们所做出的最成功的降低成本的努力之一”。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以高薪之法降低成本,是有严苛而特定条件的。在内,企业的主要矛盾是产品需求旺盛而生产力不足,有通过激励工人提升生产率的空间。在外,是能够与其他竞争企业形成工资落差,否则就无法形成“萝卜加大棒”的效果。因此,愚以为,对众多其他企业而言,富士康的做法无法复制,所以也不会跟随。即便是富士康本身,在当下的局限条件发生变化之后,这一做法也将无从继续。

  

2010-10-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