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给自足,城市的蔬菜价格将暴涨
(2010-09-11 14:58:49)
标签:
杭州外地菜价格菜地能源消耗财经 |
分类: 评论 |
自给自足,城市的蔬菜价格将暴涨
(蔬菜的价格与城市的菜地)
华说
回想起来,上一次百姓菜篮子里的物品受到全社会上上下下的“严重关注”,已经是好多年之前的事情了。时间走到2010年之后,这一幕昔日的情境重新来临。那大原因,当然是因为农产品价格的不安分。在这其中,蔬菜是一个典型代表。在许多城市的菜场上,如今“1元菜”、“2元菜”正日渐稀少甚至“芳踪难觅”。人是好问的。涨价了,自然想问个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菜价的一路上扬?前一段时间,寻寻觅觅,找到一个答案:都是不良经销商炒作惹得祸。而这些日子,又找到了一个答案:因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菜地减少了!
中央电视台2套的《经济信息联播》在9月7日播发了题为《杭州菜地萎缩调查》的一组报道。报道说,杭州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是杭州市的主要蔬菜集散地。记者在现场的采访发现,该交易市场的蔬菜来自全国各地,有山东的黄瓜茄子,有河北的萝卜白菜,有甘肃的娃娃菜,还有内蒙古的土豆……总而言之,蔬菜可以说是来自“天南地北”。而本地的蔬菜呢,记者在现场呆了3个小时,总共才有20来辆三轮车送来本地的绿叶菜,每车的重量也就在1000斤左右,与每辆载重35吨的外地货车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可怜的很。交易市场的负责人说,该市场上每天的交易量达到2700吨,其中七成是来自外地的蔬菜。千里迢迢远道而来,路上的花费自然不小。一位来自山西的蔬菜经销商说,他在山西收购圆白菜的价格是0.15元/500克,但路上的运费平均下来就要0.3元/500克,运费是收购价的2倍。这些费用,都要算到蔬菜的价格中。蔬菜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了。
颇有意思的是,报道还算了一笔能源账。运送蔬菜的都是35吨的冷藏车,每百公里的油耗在40升左右。这样,按照距离的远近,一辆运货车,从山东寿光到杭州的油耗为400升,河北石家庄到杭州的油耗的520升,甘肃兰州到杭州的油耗是800升……这样算下来,仅仅为了供应杭州蔬菜交易批发市场这一个市场,每天因为蔬菜的运输消耗油量达到了5万升,更何况中国还有“无数个这样的市场”!结论是沉重的,也是煽情的:“在一颗颗外来蔬菜的背后,都有一笔沉甸甸的能源消耗账。”
自然要问,既然价格又高,能源消耗又大,为什么杭州自己不种菜?于是记者驱车半小时到杭州近郊的一处蔬菜产地调查,发现该处700多亩的农地已经被征用,曾经的菜地将被开发另作他用。而杭州市农业部门一位负责人也表示,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加速,这些年来杭州的蔬菜种植面积正大幅度地萎缩。他举例说,该市的江干区的蔬菜种植面积,已经从以往的3万亩下降至不到1万亩了。
逻辑很清楚:因为城市的菜地减少了,导致了市场上本地菜品种的减少和产量的下降。而本地菜品种的减少和产量的下降留下的市场缺口,必然需要外地菜来弥补。外地菜长途跋涉而来,必须加上高昂的运费,市场上蔬菜的价格自然就高了。
骤眼看来,此番推论,事情的前因后果秩序井然,“看上去很美”。然而实际上,这种看法却是全盘错了。倘若杭州以及全国的其他一二线大城市真的如报道所言,选择自己种菜供应市场,则市场上菜价将比现在要高,而且不是一般高,是“甩开几条马路”那种程度的高。为何?“且听在下细细道来。”
首先要问,为什么城市的菜地减少了?当然是因为城市化的推进,使得许多原先的菜地改为他用。为什么要改为他用?因为地价上升了。地价上升了,意味着种菜的机会成本大幅提高,如果蔬菜不能够卖出“天价”,则同一块地,种菜的产出远低于用作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的产出。这样,改作他用是理性的也是必然的选择。举例说罢。城市里有一块地,原本地处偏远的郊区,主要用途就是种菜。后来因为城市的开发,城区范围的扩展,这块原本偏远地方的菜地成为了紧挨着城市的一片热土。当此之时,这块土地的“身价”自然今非昔比。这身价,借用大卫·李嘉图的概念和术语,其实就是“级差地租”。因为地理位置的变化,同一块土地,地租从原先较低的等级跃升至较高的等级。伴随着土地的租值大幅上升,从经济原则上来说,必然要求对应的产出随之大幅提升。否则,就是大材小用,就是杀鸡用牛刀,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显而易见,选择种菜不足以支撑这种产出。于是,作为一个理性的决策,转作他用是势所必至的。这些年来,中国众多城市近郊的土地,从原先的农地纷纷转为工业用地或者住宅用地,固其宜矣!
然则执意于种菜又如何呢?有两种情况,对应着两种结果。其一,如果市场是开放的,就像国内各大城市目前的状况一样,选择种菜将血本无归。因为种菜的成本实在太高了,在市场上竞争不过别人。事实上,也没有国内哪座城市选择这样做。一般而言,都是采取放开市场让大量外地蔬菜进入。除了很小比例的一些绿叶菜或者当地的特色菜,一则或者这些蔬菜以新鲜为上,长途运输不易;或者为别处所无;二则也因为上述的原因,可以卖出较好的价格。而这样做的结果,恰恰降低了而非提高了城市的蔬菜价格。无他,因为竞争激烈,各地蔬菜基地必然要按照 “比较成本”的定律,专业化分工,大大降低了成本。杭州蔬菜交易市场上出现的“山东的黄瓜茄子,有河北的萝卜白菜,有甘肃的娃娃菜,还有内蒙古的土豆”这样的格局,必然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其二,如果市场是受到保护的,不对外开放的,选择种菜也可以生存下去。代价是,城市的蔬菜价格立刻飙升。不要说“1元菜”、“2元菜”会消失,就是“10元菜”、“20元菜”也难找!无他,因为倘若蔬菜不卖出“天价”,种菜的产出无法与土地的租值匹配。在这方面,日本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因为农产品市场不对外开放,其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之高,驰名世界。
那么,运输蔬菜的大货车远道而来,导致运费在菜价中占据较大比例是否合理?答案是,当然合理。一颗蔬菜,从最初开始种植到最终到达消费者的菜篮子,要经过众多的环节。比如种植、运输以及批发零售等等。这些环节都是蔬菜产品价值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环节创造的价值,都对应着各自报酬。而报酬的高低,是消费者对其创造价值的评价之高下决定的。很难想象,杭州的消费者会为了买一颗土豆长途奔袭至内蒙古。而运输,正是为消费者提供了就近消费的便捷性。运费在菜价中占据较大比例,表明消费者认为这种便捷性服务具有较高的价值!这正如一件品牌的服装,其生产成本其实与普通服装一样,但价格却比后者高出太多,为什么?就是因为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评价非常高而已。也因为如此,在价格的构成中,品牌费用就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以此观之,那所谓的“在一颗颗外来蔬菜的背后,都有一笔沉甸甸的能源消耗账。”实在是过于的多愁善感了,也过于的忧国忧民了。倘若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则其之矫情,近乎虚伪,又复可笑。我常去小区旁边的大卖场买东西。举目四望,满架的商品不是汽车运来的——那是要烧汽油的;就是火车拉来的——那是要用电的;还有轮船载来的——那是要烧柴油的;甚至还有飞机空运过来的——那是需要航空煤油的,每一件商品背后,“都有一笔沉甸甸的能源消耗账”。这可如何是好!除非我们坐以待毙,否则我们的一举一动,实在都是离不开“一笔沉甸甸的能源消耗账”的。我知道,在当下,“低碳经济”是一个时髦的口号,就像当年的“绿色经济”一样。但人类发展至今,现代社会的运转,就是建立在能源的高消耗上的。当代人的高水平的生活标准,也是需要强大的能源消耗支撑的。那所谓的“低碳经济”,无非是旨在通过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促进新能源的运用,以及提高现有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带来的污染,而不是取消人们利用能源本身。否则,我们大抵只能回到丛林中,像远古的先民一样,“构木为巢”而“食果蓏蚌蛤”。那绝对是名副其实的“低碳经济”!但是,这样的生活,你愿意过么?我是不愿意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不是餐风饮露的高人,而只是一个吃五谷杂粮的俗人。
20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