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产业资本爱上房地产

(2010-09-15 10:36:17)
标签:

房产

中国

产业资本

家电行业

财经

分类: 评论

当产业资本爱上房地产

 

华说

 

忧国忧民的人物,真是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几许闲愁”。譬如说罢,以往粮价低的时候,他忧虑于农民收入的徘徊不前;今年市场上粮食价格上涨了,他却又批评农民的惜售待涨行为,认为应该把手中的粮食尽早卖掉。而在当下,又有一个消息让他坐立不安:海尔、海信等这样的家电巨头,不约而同地纷纷进军房地产。产业资本的“不务正业”,让他感觉到了一种“危险的信号”,于是乎大声呼吁要“警惕楼市泡沫”。

 

事情的源头,起于一周之前的青岛住交会。在这次房产展会上,人们发现了两个来自家电行业的熟悉身影——海信和海尔。让人们惊讶的是,这两个家电行业的大企业,均以地产品牌前来参展。其中,海信推出的新楼盘有13个,海尔14个,而且项目遍布全国。于是,在媒体的努力下,更多的进入房地产的知名制造业企业被“发现”,进入公众的视野。于是,产业资本爱上房地产这个古老的话题,再次成为社会热点的一时之选。

 

那么,当产业资本爱上房地产,会发生什么?不言而喻,此事关涉两个对象,追求者与被追求者。追求者是产业资本,被追求者自然是房地产。对于这场恋爱,忧国忧民论者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理由是这于当事者双方都是不利的:对产业资本而言,“不务正业”地干起房地产,既荒废了主业而且充满风险;而房地产业呢,本来就是非不断,产业资本横插一杠子加入其中,必将进一步加剧“楼市泡沫”之风险。

 

倘若真是这样,则实在应该给予热恋中的这对恋人——“产业资本”和“房地产”兜头一盆冷水,让他们清醒清醒,少一点“卿卿我我”,各走各的路。但问题是,忧国忧民论者并没拿出事实与证据,来证明其判断是正确的,至少到目前为止是如此。而且从其推论来看,底气其实也虚弱得很。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产业资本罢。为了叙述方便,即以家电行业为例。当家电企业纷纷进军房地产业之后,会荒废主业并导致“家电业会因此沦陷”么?都是“事实胜于雄辩”,那么我们看一看事实罢。家电企业进入房地产行业并不始于今日,其实颇有些年头了。譬如说海尔,早在2002年就成立了专业从事房地产投资开发和经营的公司。而海信呢,更可以追溯到1995年。在进入房地产行业这么些年之后,海尔、海信的主业荒废了么?没有!那证据,就是时至今日海尔、海信依然是家电行业举足轻重的一线企业。自然,从一个熟悉的行业进入到一个陌生的行业是有风险的。问题是,哪个行业没有风险?而替企业担心什么所谓的风险更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对风险的关注和提防,哪个会更为时刻提心吊胆地权衡?是拿出真金白银的企业,还是站在一边说说闲话的旁观者?答案不言自明。

 

再说房地产。在当下的中国,没有一个行业能像房地产业那样享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如此多的议论。这些年来,有关房地产业“暴利”、有关房地产开发商“心太黑”,有关房地产价格“高处不胜寒”的议论,真是“有如黄河之水延绵不绝”。为什么会有“暴利”,为什么他们“心太黑”? 为什么价格“高处不胜寒”?从经济原则上说,如果行业是自由开放的,各行业间的利润率是趋于一致的。这趋于一致的动力,就在于资本在各个行业中的流动。哪个行业高,资本就流入哪个行业,并因此压低那个行业的利润率;哪个行业低,资本就从那个行业流出,从而缓解行业内的竞争压力,使其利润率回升。当然,在现实中,因为有交易费用的存在(比如行业的法律法规管制,比如进入和退出本身也有很高的费用等等),各行业的利润率存在差异的。但从长期来看,其向趋于一致的方向走是必然的。以此观之,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之所以有“暴利”,之所以他们“心太黑”,显然是因为房地产行业中的现有资本太少,竞争不够,使其有较高的利润率收获。而其外在的表现,就是市场上高高在上的房产价格。

 

这样看,以家电行业为代表的产业资本的纷纷进入房地产,正可以加剧行业的竞争,从而使其不再“暴利”,使得房地产开发商想要“心太黑”也无能为力,使得高高在上的价格低下“高贵的头颅”。这些年来忧国忧民者义愤填膺地抨击着房地产业的“暴利”,房地产开发商的“心太黑”,产业资本的进入岂不正可以遂了心愿,却又如何忧心忡忡起来了?一面指责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太高,一面又对新资本的进入横加非议,这到底是与一面自夸“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一面又吹嘘“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的那个街头卖矛盾之人是同一路人,还是如同“为艺术而艺术”一样,“为忧国忧民而忧国忧民”?

 

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没有一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比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更为有力而可靠。无须为生产者担心,作为一个经济人,他们自然会有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决策。作为消费者,我们其实应该像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一样大声呼喊,让竞争来得更猛烈吧!

 

2010-9-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