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大蒜
(2010-05-11 15:23:10)
标签:
经济大蒜蒜农蔬菜财经 |
分类: 评论 |
为什么是大蒜
华说
吃罢晚饭下楼散步的时候,照例会遇上在小区里一起晚锻练的阿姨们。都是奶奶级的人物,退休后帮着小辈们带孩子,也负责家里的“买汰烧”。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的老人们大抵如此罢。聚集在一起,自然是热闹的。互相间谈论的,除了家长里短之外,也会涉及到社会的热点问题。这段时间,频繁唠叨的,是菜场里的价格不安定:青菜涨价了,番茄涨价了,土豆茄子也涨价了……总而言之,奶奶们的结论是,“现在的蔬菜比肉还贵。”
每天出入菜场的她们对价格的变动自然是敏感的。她们个体的经验感受,折射的是一个宏观的事件:全国范围内蔬菜价格的上涨。来自商务部的监测显示,4月中旬以来,全国18种蔬菜批发价格连续三周上涨,4月26日至5月2日蔬菜批发价格平均为3.84元/公斤,与三周前相比,累计涨幅为4.4%。而最新的信息显示,蔬菜价格已经开始出现回落。
潮涨潮落,是自然的现象。市场的潮汐也一样,价格的波动,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它反映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人类发展到现在,在农业方面,依然没有“人定胜天”重大突破。基本上,农业生产“看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改变。个人之见,本轮的蔬菜价格上涨,气候反常无疑是主要原因。全国大范围内所谓的“倒春寒“让今年的春天特别短,众多地区仿佛一下子就从冬天直接进入了夏天。加上西南大旱,不利的气候条件,造成了蔬菜产量的下降。供应量减少而需求不变,价格自然往上走。而随着气候趋于正常,新一茬蔬菜生产也将恢复,产量上升,价格也会随之下降。这里要指出的,是农资、劳动力以及运输的价格上涨虽然对蔬菜价格上涨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不是根本的原因,因为可以观察到,在蔬菜价格下落时候,这些生产和运输的成本并没有随之下降。
颇有意思的是,在本轮蔬菜价格上涨的因素中,众多的媒体提到了资本的炒作。认为一些炒家囤积居奇,乘机抬高价格从中牟利。也有认为房地产市场调控之后,一部分炒房资金进入了炒作蔬菜的行业。以愚之见,这样的论点新奇,也夺人眼球,不过也太高估那些炒家的能耐了。这显然不是事实。为什么?很简单,因为蔬菜不像房子,可以囤积。大多数蔬菜保存不易,容易变质腐烂。你想囤积青菜么?没几天你就血本无归。无他,因为在市场上,蔬菜是以新鲜为上的。
然而也有例外,大蒜是一例。两年来的数据显示,大蒜批发价格从2008年年底的每公斤0.1元一路飙升至如今的每公斤10元左右,上涨了将近100倍。如果说2009年由于上一年的“蒜贱伤农”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种植面积下降导致产量下降;同时由于“甲流”的影响导致需求大增加,价格在双重因素作用下上涨尚在情理之中。那么,今年在种植面积扩大,库存充足,供求关系没有出现重大变化的状况下依然上演“疯狂的大蒜”一幕,则无疑显示着其中资金运作的迹象。
为什么是大蒜?为什么大多数蔬菜不容易被炒作而大蒜可以?关键是两点:一是大蒜容易保存,干蒜可以保存较长一段时间而质量下降甚微。二是与青菜萝卜等大宗蔬菜不同,大蒜属于调味品,需求较小。因此种植面积少,总体产量小。产量小而且容易保存,这为资金运作提供了空间。事实上,不光是大蒜,只要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农产品,其实均可以列入炒作的名单。有报道说,一些精明的经销商已经介入种植环节。他们提着现金直接找到蒜农,根据苗情与蒜农签订承包合同。根据合同,经销商预付给蒜农部分承包金,抽取蒜薹后再付一部分,收蒜后付余下的承包款。合同签订之日起至大蒜收获,蒜农只负责浇水,照看蒜苗;期间如需追肥、打药,成本全由蒜商承担,农民只需出工。蒜薹和大蒜全归蒜商所有。不难明白,经销商的这个举动,有着两层含义:一是确保货源的稳定供应,二是提早收购,价格比较便宜。
在总体产量非常有限的前提下,如果控制了相当数量的货源,因为保存容易,可以控制供应节奏,大经销商就拥有了在一定区域市场的定价权,拥有一定程度的觅价空间。如果遇上好的炒作概念当然更好。比如“甲流”,比如“倒春寒”,比如西南大旱,则大可造势而打开价格的上升空间。这跟房地产开发商安排农民工彻夜排队,以此营造“供不应求”的局面是一样的。说到底,其实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造价”。
不过,大蒜不同于房子。作为一种调味品,其需求具有很大弹性。因此,窃以为,这种炒作形成的高价不容易持久。一旦有风吹草动,市场预期转变,价格自然会下来,而且涨得快跌起也快。市场“大起大落”,此之谓也。倘若不希望出现“多了多了,少了少了”这样的循环往复,对相关政府部门而言,像猪肉一样建立收储体系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建议。
20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