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石头引发的“口水仗”
(2010-04-15 16:15:02)
标签:
经济钢铁企业铁矿石贸易商中国财经 |
分类: 评论 |
一块石头引发的“口水仗”
(“倒矿”的经济分析)
华说
在许多人的眼里,那块名曰“铁矿石”的石头已经不折不扣地成为了一块“疯狂的石头”。一路上扬的价格不仅让众多参与其事的企业为之抓狂,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口水仗”。在国际上,钢铁企业以及行业协会与三大矿产商在价格和定价方式上吵个不休。最新的消息说,最先接受季度定价的日本、韩国的钢铁行业协会也加入了反对新定价机制的行列。而在中国国内,同样热闹非凡。“口水仗”的主角是钢铁企业和矿石贸易商。在中国钢铁行业与三大矿产商的谈判尚未尘埃落定之时,他们已然展开了热烈的“揭发”运动,互相指责对方推高了矿石的价格。
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说,今年以来我国的铁矿石进口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一季度累计进口铁矿石达到1.55亿吨,同比增加18%;累计进口金额149.3亿美元,同比增加42.4%,双双创出新高。据此推算,一季度我国铁矿石进口均价为每吨96.3美元。但来自现货市场的信息显示,最近数周,现货价都保持了每周2-3美元/吨的上涨态势。截至4月12日,品位63.5%的印度粉矿到岸价最高已经达到177美元/吨。今年来累计上涨超过40%。
今年进口铁矿石数量和价格的上扬,其实在意料之中。一方面是去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接近年底的时候,国内的现货市场价格快速上涨,显示着需求之盛;另一方面在新一年度的铁矿石谈判启动之前,三大矿产商就在不断放出风声,要提高价格以及改变定价方式。这两者,都给人以铁矿石价格上涨的强烈预期。既然预期未来价格会进一步上涨,国内的钢铁企业和矿石贸易商必然会增加进口数量。需求上升,供给一方显然会审时度势抬高价格。而价格的提高,进一步印证了价格上涨的预期。
然而在当下铁矿石谈判日韩钢铁企业已然接受将近涨价100%以及季度定价的现实面前,在中国钢铁企业与三大矿产商僵持不下的时候,现货市场的价格的快速上涨,显然使得需求一方的中国钢铁行业更为被动。于是,一场由一块石头引发的“口水仗”终于浮出水面,由行业内部的不满转化为公开的指责。《上海证券报》报道说,对于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的高企,钢铁企业指责说,都是中小贸易商惹的祸。是因为他们二手、三手、四手甚至五手的疯狂倒矿,炒高了矿石的价格。贸易商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对钢铁企业的言论痛加驳斥,严正指出“钢厂才是最大倒爷”,并以数字为证:在国内港口库存的7000万吨左右铁矿石中,仅有20%左右的库存属于贸易企业,这其中60%还是代理钢铁生产企业的进口。
谁是谁非?以愚之见,贸易商的反驳显然更为接近事实真相。一些钢铁企业利用长协矿和现货矿的价差套利,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这也是三大矿产商改变年度协议为短期合约重要原因所在。因此,钢铁企业指责贸易商“倒矿”,其实是“五十步笑百步”。况且,倘若说钢铁企业“倒矿”是不务正业的话,那么,对贸易商而言,“倒矿”倒是其正正经经的营生,是其理所当然的主业。“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所谓商人,做的就是流通生意,“时贱而买,时贵而卖”。这里的“时”,既是时间的概念,也是空间的维度。同一样东西,甲地贵而乙地贱,将商人将物品从乙地倒腾到甲地。低买高卖,商人从中获利,这是商人的本质。而在商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利益:乙地丰裕的物品,通过商人的贩运,到了紧缺的甲地,满足了甲地人们的需求,而且因为供给的增加,抑制了价格的进一步上涨!铁矿石贸易商的生意如出一辙。众多的中小贸易商从国外将铁矿石进口至国内市场,在收获自己“倒矿”活动的赢利时,也为钢铁企业提供了生产原料的保障。而且提供了价格上涨的制约力量。倘若没有这种力量,价格上涨的会更快。
在铁矿石谈判僵持之际,钢铁企业和贸易商的这场“口水仗”,显示着中国的钢铁企业因为谈判前途的不妙而在寻找借口。但事实上,长达40年的长协价格的终结,也是“时也,势也。”是时势的产物。剧烈的市场变动,现货市场与长协价格的落差,处于市场强势地位的三大矿产商自然不愿肥水流入他人田,季度定价的短期合约的出现是势所必至。(可参看拙作《坚硬的石头——浅析铁矿石新定价机制及其后果》)钢铁企业和贸易商的“口舌之争”不会改变任何事情,与其如此,不如各自踏踏实实去海外找矿,合资合作也罢,参股收购也罢。只有改变当前铁矿石的供求力量对比,才有可能获得市场的“话语权”。
回头再说“倒矿”问题。报道提到,“部分中小钢厂甚至已经停止部分生产,宁愿将矿石直接卖出,因为卖矿利润比钢材生产利润大得多。”因为消息来源的单一,其真实状况如何有待求证。但倘若真是如此,则预示着“倒矿”正在走向其反面。作为一种用途非常单一的石头,其需求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钢铁企业。当这最终的需求者也不再认真琢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投入到“击鼓传花”的游戏之时,则显示着“GAME
20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