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政策”新例:北京的土地新政
(2010-03-21 17:19:23)
标签:
财经 |
分类: 评论 |
“鸵鸟政策”新例:北京的土地新政
华说
生活在城市中,兼之游历不广,我没有亲眼看见过这样的情形。但据书本上的记载,当遇到猎人追捕或者危险临头时,情急之下,鸵鸟就会伸长脖子,紧贴地面而卧,甚至将头钻在沙中,以为如此这般,就会平安无事。后来,这一现象被人们概括成为一个世界普遍通用成语——“鸵鸟政策”,将其作为对不愿正视现实之行为的形象比喻。
虽然有关鸵鸟遇到危险时只顾把头埋入沙堆中的说法未必真实,但大千世界,不愿面对现实,回避问题的现象比比皆是。
像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说得那样,这些年房子的价格,“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过去一年尤其为甚。对普通百姓而言,高高的房价,已经成为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也正因为如此,有关房产及其价格,自然是当下社会一个“可持续讨论”的热点话题。一旦风吹草动,便会拨动人们敏感的神经,挑起 “双方辩友”激烈交锋。大体而言,经过这么些年的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格局已然明朗:站在民间舆论被告席上的有两位,一位是房产开发商,另一位是地方政府。这也不足为奇。借用时髦的话说,这两位,一位是卖“面粉”的,一位是卖“面包”的,作为买面包的普罗大众,当面包价格高企之时,其矛头所向,舍此二位而谁?
从近来的情形看,卖“面粉”的地方政府受到的指责格外多些。那原因,是在当此房产市场走势微妙之时,土地的拍卖市场上却“地王”频出。最新的一例,发生在“首善之区”的北京城,全国两会大幕甫落,京城便上演了“一天三地王”的好戏。一时间群情激奋。都是地王惹得祸!处于风口浪尖的国资委不得不立马出来表态,表示将规范“地王制造者”央企的行为, “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将退出房地产业务”云云。而紧接的第二天,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对外发布消息说,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北京将出台一系列土地供应政策新措施。核心内容有两点:一是“暂时不再安排热点地区高价土地交易”。二是“将改进土地交易方式。控制非理性土地竞价,将设立地价合理区间,增加配建保障性房和承担公益性设施建设等要求作为土地竞买条件,不只是以‘价高者得’。”
不难明白,北京此次出台的土地新政的第一点——暂停热点区域的土地供应,是针对“一天三地王”这一现象的应对之策,也是这一事件的直接后果。这一直截了当的反应,分明地显示着地方政府面临的压力之大:既然无力掌控土地拍卖的结果,无法预防不受民众欢迎的地王的产生,那就索性停止土地的供应,不进行土地拍卖了。好比一个雨中行走之人,因为路滑跌了一跤,为了防止再次摔倒,就直接躺在地上不起来了,因为这样就不可能再次跌到了。用通俗的口语说,既然玩不起,那就不玩了。这就是这一新政的内在的逻辑。但问题是,这些热点地区的土地价值,并不会因为暂停了交易而下降。“地王”的频繁出现,不是简单的企业头脑发热——作为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组织,它远比你想象的精明。这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失衡的供求力量对比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只要上述的前提条件不变,土地拍卖价格的上升是必然的。这样看,这一“暂停”的期限,必须等待到上述局限条件发生变化,从目前的态势来看,上述的改变不会在短期内出现。那么,可以肯定,这所谓的“暂停”的时间也就不会短。否则,就像“一天三地王”事件一样,尽管从3月8日推迟至3月15日,但该发生的一切,总是会发生。
土地新政的第二点,是意图改变简单的‘价高者得’,增加配建保障性房和承担公益性设施建设等要求作为土地竞买条件,以此来确定最终竞得者。事实上,这也并不是新鲜的举措。在今年年初的1月6日,同样是大城市的上海,在土地拍卖市场上就进行过这样的操作。其在向市场推出土地供应的热点地区——嘉定新城的地块之时,附加了一个条件:开发商必须“建造一座50000平方米,造价不低于7亿元人民币的大剧院,建成后无偿移交给政府相关部门。”最终,该地块仅仅以高于起拍价200万元的价格成交,成功地“做低”了地价。而北京此次推出的新政,与此如出一辙,只不过附加的条件不同罢了。
已经说过,上述的做法,其实是一种“捆绑销售”(可参看拙作《地价的魔术:做低了地价做不低房价》)。这种手段,在资产债务的处理时候经常采用。譬如说,一家看上去很不错的企业,对外标价却只有1元,似乎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但为什么竞标者寥寥无几?因为其背后还有巨额的债务等诸如此类的“陷阱”!同样,将这种办法移植到土地市场上,也可以有立竿见影之功效。只有捆绑的东西,也就是附加条件足够,不要说“做低”地价,“零地价”甚至“负地价”都可以做到。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低了地价却做不低房价。房产开发商在附加条件上的所有支出,最终都要反映在房价中,一切还是要消费者买单。而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竞争的胜负准则,依然是“价高者得”,只不过表现形式比较“委婉”罢了。
“眼不见,心不烦。”对于在舆论压力下闻“地王”而色变的地方政府而言,在土地市场上进行“捆绑销售”,不啻是一剂良方。因为这实在是一件两面讨便宜的事情:一方面做低了地价,给了上级与公众一个正面的交代,“政治正确”。另一方面,要求开发商来承担保障性房和承担公益性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无形中增加了自身的收入。可以想见,继北京、上海之后,会有更多的地方政府,或者在更多的土地出让中,引入这一做法。虽然,这只是将问题掩盖,而不是真正的解决。
20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