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的姿态
(2010-03-19 18:47:07)
标签:
房产中央企业 |
分类: 评论 |
国资委的姿态
华说
这一次,国资委反应之快,有些出人意料。
昨天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上,最重磅的信息是来自国资委的一则简短的消息。国资委对外宣称,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将退出房地产业务。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将主要集中在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企业。不过,国资委没有发布具体的退出安排和时间表。
虽然国资委没有解释发布这一消息的背景,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对连日来舆论沸腾的“一天三地王”事件的直接回应。三天之前的3月15日,远洋地产旗下的北京远豪置业有限公司以40.8亿元的总价拍得朝阳区崔各庄乡大望京村环境整治土地储备项目1号地,折合的楼面地价高达每平方米27500元;继远洋之后,北京中信新城房地产有限公司以52.4亿元将大兴亦庄住宅及商业项目(X1-1B)地块拿下,楼面地价超过每平方米17000元;几个小时之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旗下的北京世博宏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17.6亿元的价格拿下海淀区东升乡居住商业用地。该项目除去3万平方米的酒店项目后,折合楼面地价为每平方米28308元。一天之内,京城三大“地王”均为“央企制造”,而且就在全国两会闭幕的第二天,批评之声不绝于耳是可以想象的。
那么,国资委的这番表态,对中国错综复杂的房地产市场影响几何?以愚观之,比想象中的要小得多,近于零,大可忽略不计。
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是这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将如何退出?国资委只字未提。鉴往知来。我们不妨从经验中寻求答案。事实上,国资委力促央企房地产业务的重组可以追溯至5年之前。当时,国资委曾下发《关于中央企业房地产业重组有关事项的通报》,但成效甚微,进入实际操作的只有中房集团受让华能房地产一项。而2009年5月份到现在,在北交所挂牌转让的51个国资项目中,央企房地产业务转让项目仅仅只有1项。出现这种状况,其实与《重组通报》里国资委所强调的“自愿协商”直接相关。如今,在房地产市场上高涨时期,那78家央企会“自愿协商”,将其业务转让给钦定的16家企业?众所周知,在中国,涉及到国有企业的重组和调整,非政府的行政干预几乎无以成之。单单是通过市场力量得以完成的,百中无一。这是中国特别的国情。而此番国资委表态,没有退出安排和时间表的片言只语,其真实意愿,岂不是一目了然?
退一大步,有朝一日国资委果真痛下“杀手”,以强硬的“有形之手”将这78家企业的房地产业务划拨至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企业。倘若如此,果真能够降低当下土地拍卖市场上的竞争强度,减少“地王”的产生么?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参与竞争的数目虽然有关,但关系不大。关键的因素,其实有二,一是竞争者实力相近;二是行业的进入与退出容易。中央企业在房地产市场上攻城掠地,与其特定的身份有关。一方面,它具有国有企业普遍具有的“软约束”的特征,投资冲动更为强烈;另一方面。它具有一般企业无法享受的政策和信贷资源。譬如说,同样是贷款,央企比民企更容易获得而利率更低,因此其资金的成本就比其他企业低。这是其在土地市场上招摇的本钱。国资委圈定的16家企业,都是行业中的“大块头”,其他企业只能望其项背,在拍卖现场参与竞争往往沦落至“陪太子读书“的境地。据说在3月15日的拍卖中,某民营企业不无自嘲地说,到现场参与拍卖“不是花钱买地,而花钱买丢人。”可谓一语中的。因此,只有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热,或者预期看涨,是16家中央企业参与,还是94家中央企业参与,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倘以为土地拍卖市场因此而降温,未免过于天真了。
然而国资委公布的一组数据,却从一个侧面透露了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空间。根据国资委的数据统计,目前127家中央企业中,涉足房地产行业的竟达94家,比例已达74%。每当公众将矛头指向房地产行业的“暴利”的时候,总有开发商出来辩解说房地产行业的利率是如何的一般,多少钱交给了政府,多少钱缴纳了税费,剩下留给自己的,“多乎哉?不多也。”隔行如隔山。槛外之人确实很难了解内在情形。但从中央企业如此踊跃进入的状况来看,其利润空间显然足够可观。因为以资本逐利的本性,天然具有对利益的灵敏嗅觉。以中央企业之先天优势,手持重金蜂拥而入房地产市场,答案只有一个,相较于其他行业,其利润率高出不少;或者与其他行业利润率相同,而获取远为容易。这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当下中国房地产市场之局面,显然不是国资委一家所能扭转。而其所谓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的提出,也只是面对“一天三地王”汹涌舆论的一种回应,一种公关。本质而言,只是一种姿态罢了。最多,在国资委年终总结时,或许可以写上一笔罢。此外倘若还要找寻更深的意义,实在也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