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奴:提前消费之价

(2010-03-17 10:27:51)
标签:

房产

财经

提前消费

房奴

中国

分类: 评论

房奴:提前消费之价

 

华说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十年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相传过一个经典故事,名曰“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故事说,两个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了。一个来自中国,一个来自美国。中国老太太说:“我攒了30年钱,晚年终于买了一套大房子。”美国老太太说:“我30年前买了一套大房子,到晚年终于还清了全部贷款。”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希望国人转变消费观念,向美国老太太学习,敢于消费,学会“今天花明天的钱。”

 

这个故事是有力的。至少在房地产市场上,人们接受了美国老太太的观念,信贷消费如今已经是司空见惯,而像中国老太太这样攒到足够的钱之后再买房的已然少见了。但真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十年后的今天,中国房地产市场上流行的是另一个故事。与十年前那个“创作”出来的故事不同,今天的故事来源于“火热的生活”。故事里人物是真实的,事件也是真实的。故事的主题唤作“房奴”。这些房奴的自述的,说起来个个是“一把辛酸泪”。最新看到一则消息说,南京的一对房奴夫妻在网上晒生活账本。因为背负沉重的房贷压力,夫妇一年的生活费只有4000元。“一年中,我和老公没去过公园,没进过影院,只去过一次肯德基和三四次大排档。”其困窘可见一斑!

 

如此看来,当年讲两个老太太故事之人,讲了故事的开头,却没有讲故事的发展。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还是心里明白故意隐藏,不得而知。因为很久没有他们的消息了,大抵是“无语”了罢。

 

显而易见,十年前后的两个故事都围绕在同一样东西——房子展开。其间的差别,是消费选择的时间先后。当然,同一样物品但在不同时间,可以视为不同的东西。这样看,早消费和晚消费也是两种不同物品的选择。那么,早消费与晚消费之间,该如何选择?

 

单从消费的角度来看,早消费当然比晚消费可取。“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只要有可能,人们总倾向于急于享受为快。这个道理,两个老太太故事已经讲得非常明白:中国老太太30年后买了房子,却享受的时日无多;美国老太太虽然还了一辈子债,但毕竟享受了30年的住房。是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等到老了,将来才消费,很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人生苦短,为欢几何?从消费而言,早享受无疑比晚享受上算。

 

但是,提前消费或者优先享受,必须付出代价。这个价,是因为时间的先后而起,这就是利息。这个提前之价,优先之价,很贵。原因很简单,这就是被爱因斯坦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复利”的魔力了。把复利的公式摊开来看,本利和=本金×(1+回报率)期数,这个“期数”的时间因子是整个公式关键因素,一年又一年(或一月又一月)地相乘下来,数值越来越大。 

 

聊举一例罢。你现在手头有100万元,你决定买房子。时至今日,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100万元能买到的房子已经远离中心城区,不是一般的远,非常远。但不管怎么样,你还是买了。现在,我们来看看30年发生了什么。利率方面,我们分别假定以年利率为4%、5%、6%、7%,大体是这些年来房贷利率的区间范围。

 

年利率为4%:100×(1+4%)30=324.339751 (万元);

年利率为5%、100×(1+5%)30=432.1942375(万元);

年利率为6%、100×(1+6%)30=574.3491173(万元);

年利率为7%、100×(1+7%)30=761.2255043(万元);

 

上述的数字表明,如果你将100万元进行投资而不是消费,那么,30年后你将收获这么多。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房贷利率,是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非常举措,随着经济的回暖,加息周期的到来,利率水平必然将上升。此外,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年利率为7%是一个非常一般的回报。但不管怎样,倘若你选择消费而不是投资,那么,你将失去这种巨大收益的机会,失去未来获得更大消费的可能性。投资是什么?投资无非是放弃今天的消费换取明天的消费。换一句话说,提前消费优先享受必须支付代价,而且这代价,正如数字所显示的那样,很昂贵。

 

古希腊的神坻上有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这话,其实适用于每一个人,当然也包括所谓的“房奴”。提前消费,可以获得优先享受的满足和快乐,但同时,付出的代价亦是不菲。理性的选择,是权衡两者的得失。从既成的事实看,既然奋勇地投身于 “房奴”之列,则表明当初决策之时,认为支付这优先享受之价是值得的。而现实中众多的情绪宣泄,则显示着一旦真正加入“房奴”行列,内中的滋味,大抵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心情颇为纠结和摇摆。

 

2010-3-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