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说
华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17
  • 关注人气:18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汉的故事——从汉初史实看“劣币驱逐良币”之虚妄

(2009-02-10 15:52:18)
标签:

财经

西汉的故事

——从汉初史实看“劣币驱逐良币”之虚妄

 

华说

 

 

 

闲来乱翻书,无意中读到西汉初年的一段往事,是关于当年货币流通的故事。翻阅之下,忽然想起那个被广泛称引的“格雷欣定律”——“劣币驱逐良币”,不由拍案而起,发生于西汉初年的这段往事,真是一个绝好的实证,证明着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论之虚妄和无稽。

 

 

说起来,“劣币驱逐良币”可算是为数不多的为大众所熟知,并被广泛引用的经济学理论之一。该定律描述了一种现象: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因为这一现象最早被英国的财政大臣格雷欣(1533-1603)所发现,故又称之为“格雷欣定律”。

 

事实果真如此么?我们先看这个西汉的故事。

 

秦灭汉兴。在货币上,承袭了秦朝的制度。一开始是直接用秦钱,但不久即有变化。《史记•平准书》上说,“于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汉书•食货志》的记载是,“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但到了高后(即吕后)二年,又有变革。“高后二年,行八铢钱。”(《史记•平准书》)。整个的这一过程,东汉学者应劭有一个概括:“本秦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即八铢也。汉以其太重,更铸荚钱。今民间名榆荚钱是也。民患其太轻。至此复行八铢钱。”

 

事情的经过并不复杂。西汉一开始是直接沿用了秦朝的货币,“半两”钱为八铢。但随后认为太重了,重新铸造了“荚”钱。顺便说一句,显然当时的统治者并不知道货币发行的原理,所以允许百姓私铸。(“更令民铸钱。”)但是,这新铸的“荚”钱尽管轻了许多(应劭说只有四株),却仍然号称“半两”。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终因“民患其太轻”,重新启用了八铢钱。

 

不言而喻。从“劣币”、“良币”的角度来看,虽然都号称“半两”,“荚”钱是毫无疑问的“劣币”,而八铢钱则是毫无疑问的“良币”。在这两种货币同时流通的情况下,人们会作出的怎样的选择?“民必信其重者,而疑其轻者;信其铸造精良者,而疑其铸造粗恶者。”(吕思勉)因此,劣币持有者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在举一例罢,南朝的鹅眼、綖环钱,竟然 “入水不沈,随手破坏”。货币粗劣至此,也算是一大奇迹。结果呢,人们坚决将其抛弃,甚至宁愿用谷帛等实物代替。可见,与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正相反,倘若没有外力的干预,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良币驱逐劣币”。

 

退一步,即便由于政府等强制力量的推行,“劣币”得以发行流通。“劣币”在实际生活之中的运用,必然是在其面值基础上大打折扣。易言之,“劣币”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真实”价值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而“劣币”的推行,后果大抵也很严重。《史记•平准书》记载说,西汉初年行荚钱之后,“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很明白,这是典型的通货膨胀景象。

 

由此可见,在交易双方对货币的重量或者成色知根知底的情况下,“劣币驱逐良币”不可能发生的。倘若“格雷欣定律”要发挥效率,只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愿意接受“劣币”者不知就里。用经济学术语说,是“信息不对称”。但是,只要有市场,这种信息最终总是会传递出来,为参与其中者所熟知,因此,即便是有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出现,也只可能是短期的,或者局部的。从长期来看,“良币驱逐劣币”是一种常态。

 

“天下熙煕,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格雷欣时代的人们亦不会例外。格雷欣爵士以为“劣币”出而“良币”藏,未免将当时的人们看傻了。然而正如俗话所常说得的那样:“这世界,谁比谁傻呀。”

 

话糙理不糙。

2009-2-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红包与内需
后一篇:从下乡说开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