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与内需
(2009-01-13 16:11:15)
标签:
经济内需红包财经 |
分类: 评论 |
红包与内需
华说
农历新春将至,大人们或许有“年关难过”的喟叹和烦恼,小孩子则无例外地兴高采烈,心里早早地盼着新年的到来。这倒不仅仅是过年的时候有好吃的食物,有好看的新衣,大抵还在于能够收获其他节日所没有的礼物——压岁钱。压岁钱者,俗称“红包”是也。“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给长辈们拜过年,接过压岁钱,心里盘算着心仪已久的玩具和漫画书有了着落,这是小孩子独有的快乐。
忧国忧民的人物,真是随处能看出治国平天下的良策。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时至今日其影响所及,大洋彼岸的中国亦不能独善其身。出口不振,启动内需势所必至理有固然。然而内需如何提振,议论纷纭莫衷一是。而在这其中,有人打起了“红包”的注意。自然,这“红包”并非是给小孩子的压岁钱,而是发给全体国民的消费券甚至现金。譬如说,上海又有政协委员建议,向全体市民发放消费券。先从50元面值的消费券起步,按户一次发放,居民人人有份,并根据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持续性发放”。以此来“提升市民的消费欲望,并把这股热情一直保持在相当的高度”云云。
给全民发“红包”,其实并不是新鲜的话题。记忆所及,在这之前国内外均有所报道,而且有些地方并没有停留在口头的建议,已然是付诸实践。而在一年之前,这个话题也曾经是社会热门的一时之选。不过当时的口号,是“关注民生”,是“分享财政收入的高增长”。时移势易。如今的名目已换,是“刺激消费”,是“拉动内需”。症状不同,药方却是一个,真仿佛街头卖药人吆喝的万灵药一般。不过,事实也是明白的,“什么病都能治”的药,大抵是什么病治不了。
窗外,天气很冷。从农历节气来算,是三九隆冬时节了。当下的经济态势又何尝不是如此?身处其间的人们,“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经济低迷,人们对未来的前景预期趋于悲观。当人们对未来感到悲观时,减少消费支出是自然而然的。“养儿防老,存粮防饥”,为了未来的日子有保障,人们会倾向于捂紧钱袋子,多储蓄而少花费。这个时候,即使手头的钱增加,他也不会用于消费,而只会存进银行去。因此,无论是发放现金,还是发放消费券,结果都是一样的。发放现金自不必说。为了防止居民拿到钱转手就存银行并不真正用于消费的消费券又如何呢?区区数百元消费券,指定的消费大抵是生活日用品范畴。这类物品,乃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而这类需求,借用时下时髦的话说,是“刚性需求”。无论经济怎样不景都必然要支出的,因为这关乎着人的生存。消费券的发放,无非是替代了这部分钱的支出。而因此节省下来的钱,依然会转化为银行储蓄账户上的数字。
消费取决于收入。然则人们何以如此谨慎小心,发了钱还不敢花?其实也并不奇怪。在经济学上,有一著名的弗里德曼消费函数理论,能够明白地解释这个问题。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研究发现,人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性收入。而暂时性收入变动对消费并没有什么影响。所谓持久性收入是指长期有规律的收入,一般定义为连续三年以上的固定收入,例如工资收入或租金。暂时性收入指临时的、偶然的、不规律的收入。持久性收入是有规律的、稳定的、可预期的,决定人们的消费。暂时性收入受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无法预期。这种收入只有影响持久性收入水平时,才会影响消费。
不言而喻,无论是发放现金,还是发放消费券,对人们而言,都是无法预期的意料之外的收入,是一种明白无误的暂时性收入。而区区的数十乃至数百元,都不足以影响到人们的持久性收入。因此,在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人们的预期外来收入充满了不确定性。人们不敢消费,增加储蓄以防患于未然自是在情理之中。当然,顺便说一句,如果你买彩票中了500万大奖,你的消费模式就会发生改变。因为这个暂时性收入已经影响到你的持久性收入。
人们的消费是无法勉强的。寄希望于发放现金或者消费券之类的“红包”来刺激消费,那效果也渺茫。倘若要将“拉动内需”的大任降于斯,则其结果无非是又一出“等待戈多”。倘若以为没有效果是因为发放的“红包”不够大,不够刺激,而需要“持续性发放”直至激发人们的消费热情,你真以为等来的是“则普天下的人们,其欣喜何如”的天下同欢之场景么?错了,那将是一场灾难。因为这个时候,由于人们预期的改变,沉淀于银行的巨量货币会突然激活,加上货币乘数效应,经济体内的货币供应量将呈爆炸性的增长。届时面对的是,通胀猛于虎!
“红包拉动内需”论,是亦不可以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