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新政”与房价走向
(2008-10-23 21:34:39)
标签:
财经 |
房产“新政”与房价走向
华说
无巧不成书。昨夜的一场秋雨,一扫上海多日的闷热,让人为之一爽。就在这个夜晚,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也迎来了一场“及时雨”。
是夜,财政部对外宣布,从2008年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地方政府可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
联袂而来的,还有人民银行的决定:自2008年10月27日起,金融机构对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提供贷款,其贷款利率的下限可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同时,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各档次利率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其中,五年期以下(含)由现行的4.32%调整为4.05%,五年期以上由现行的4.86%调整为4.59%,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
有各地纷纷出台针对楼市的救市政策铺垫在前,这样的房产“新政”其实是水到渠成,并不出乎意料之外。此前坊间的传闻就是一个证明。而紧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房产“新政”之后,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众人瞩目的房价将何去何从,向左走,向右走?
综观此番两部门出台的政策,不难明白,此次新政的指向,着力点是房产市场的需求一方,即购房者。下调契税税率,免征收印花税,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商业贷款利率下限扩大,无一不是为购房者“减负”,以期提振消费者的信心。然粗略地计算一下,通过这一“减负”,购买者所获得直接收益,大抵只有数百元,相对于动辄上百万元的住宅,实在是“毛毛雨”,大可忽略不计。因此,这一新政的成效,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质意义。
然而紧跟中央连夜出台的 “上海14条”,却有着更为实质的内容。在一字不差地转述了上述的政策之后,“上海14条”的重心落在了促进供应上。在“上海14条”中,最具核心价值的,其实就是第六条:“个人将购买超过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个人不负担营业税。 ”以及第七条:“个人转让自用2年以上、并且是家庭唯一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个人不负担个人所得税。”按照这一政策,个人出售2年以上房龄的住宅,与以往相比,将获得非常可观的税费减免。与印花税不一样,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分量是实实在在的。举例而言,一套150万元的房子,因为这一政策的出台,税费减免的幅度将在12万左右,力度不可谓不大!
这两条核心条款,政策指向的是比新建商品房市场庞大得多的二手房市场。由于降低了交易费用,将有大批的二手房源进入市场,特别是本次政策惠及的2-5年之间房龄的二手房。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可以预计,随着供应量的增加,加之税费减免为买卖双方打开了议价空间,房价的下降是必然的。当价格下降到市场所认可,和降价一起到来的,就是成交量的上升。
事实上,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当下房地产市场低迷不振,开发商在感叹房子卖不动,而消费者则直言买不起。问题的症结其实简单而明了,就是“价格”二字。在这世界上,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在给定的条件下,每个价格只能对应着相应的需求量。价格上升则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则需求量增加。无论开发商怎样口口声声地宣称房价已经降到底了,已经“降无可降”了,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成交量的急剧萎缩,表明的只有一个事实:价格太高了。只有将降价进行到市场认可的程度不同,才能让消费者出手,才能将潜在需求化为现实的购买力,才能带动成交量的上升。
尽管一年来媒体上关于降价的消息不断,但迄今为止的事实表明,开发商依然死扛着高高的价格,坚信着“扛过冬天就是春天”,坚信着2006年和2007年式火爆的回归。然而时移势易,房地产市场面临的局限条件已经发生重大改变,在此情形之下依然故我,则“吾未见其明也。”
市场分需求和供给两方。从需求一方即购房者而言,收入和预期是决定其消费行为即是否出手的核心因素。先说收入,包括现有的财富和预期未来的收入。过去一年间,上证指数从6000多点,一路跌至2000点以下,绿盘中,多少财富灰飞烟灭;过去一年间,CPI指数一路高歌猛进,直至近期才有回落,存折上的钱虽然未见减少,但其购买力无形中已然缩水;过去一年间,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发展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环球同此凉热”,中国也不例外。站在此刻的当下,预期未来收入的下降,预防动机加强,消费动机减弱当在情理之中。再说预期,出于对整体经济的下行的担忧,“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房地产市场自然不例外。而一年来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早已将以往的乐观气氛消耗殆尽。收入和预期的双双重大转向,带来的消费信心的深刻转变,不是一纸新政,也非一时所能扭转的。
供给方面同样发生着重要的改变。进入10月,中国两个最大的城市上海和北京不约而同的做了同一件事。10月6日,上海保障性住房建设在浦东新区三林基地启动。10月21日,北京今年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丰台区南苑西居住区正式开工。不要忽略这两条新闻,也不要以为这是两地政府在“作秀”。不错,在以往房地产市场红火之时,地区政府对保障性住房不感兴趣,最多也是象征性做上一两个项目。但今天不同往日。地方政府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有着足够的内在动力。因为整体经济下滑的加速,在出口受挫、消费徘徊之时,投资显然是可以依靠而且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法码。对于时下急于“加大投资力度”的地方政府来说,保障性住房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一方面,对地方政府来说,建设保障性住房,土地在自己手里,资金也在自己手里,可以马上开工建设,“加大投资力度”立竿见影,而且可以收获“关注民生”的政绩和美誉,一举两得。而由于价格优势,未来的销售将不成问题,资金会很快回笼。另一方面,房地产产业涉及到的产业链条很长,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何乐而不为之?!随着保障性住房的大量进入市场,市场供求关系将发生极大的改变。
形势比人强。无论开发商怎样嘴硬,怎样的百般不情愿,局限条件的转变,指示着房价的下行不可阻挡。而以当下而论,年关将近,众多开发商的银行贷款即将到期。不难想象,在银行的贴身紧逼之下,以住宅销售资金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开发商,面对着滞销了将近一年的房地产市场,将会作出如何理性选择?不会有意外,最新的一波降价潮就发生在即将到来的“年关”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