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往日杂稿)倾听心声
华说
始于七十年代末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直接结果,是诞生了一代没有兄弟姐妹的新人,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独生子女”。如果说“独生子女”作为个别案例是“古已有之”的话,那么当其以整整一代人的普遍形象出现,则饶是堂堂中华古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也是闻所未闻,没有先例的。毫不夸张地说,时至今日,独生子女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由此造成的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冲击同样也是前所未有的。对一个一贯重视宗法制度、以“儿孙满堂”为幸福的基本内容的古老的国度来说,这种冲击几乎是一种釜底抽薪式的颠覆。于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以整个社会对“独生子女”加以如此的关注。事实上,这份关注几乎是与“独生子女”的诞生同时起步的,而且关注的热情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与日俱增。
但是,如果仔细梳理一下,我们不难发现,社会投向“独生子女”的,始终是一种怀疑的目光:他们能担负起中国的未来吗?而这种怀疑的高潮和公开化,则表现表现在前些年的一部《中国小皇帝》的报告文学以及其后的一篇关于中日儿童夏令营的记者随访,曾引起举国哗然,举国忧心忡忡。自私、专横、生活能力差,这几乎就成了“独生子女”的具体形象。
问题当然并非如此简单。事实上,拘泥于一时一地的生活表象而匆忙提出看法、下定结论无疑是过于草率而不负责任的。就如同因为某一个人乱穿马路动辄提升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问题一样,是过于情绪化的。作为新生的一代,“独生子女”远比人们想像的复杂得多,决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更遑论大笔一挥,“一言以蔽制之”了。而面前的这本《独生子女宣言》,却真实地表现了这种复杂性。它向我们披露了独生子女隐藏在生活表象之下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和差异。它所提供的有关独生子女的有血有肉的思想和情感,可以使我们对独生子女有一个更为深切地了解。其价值,在我看来,远远超过所谓的调查报告所得出的干瘪的“科学的结论”。
其实,只要我们了解这本集子的成书过程,我们便会明白这本书的价值所在。编著者在“怎样能够写出这本书”中说,她是“从上万封的来信里,用了三年时间选择出来一千多封信。从这一千多封来信里再选择两百封信,加上采访,整理成一百多个孩子的七十个故事。”也就是说,这本书与其他相关作品的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封封独生子女来信的集锦,是这一代人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讲述他们细腻的内心感受以及对社会、人生的体味和思考,从而让我们倾听到他们不轻易敞开的内心世界的真实声音。
我相信很多人决不会想到将下列事件同独生子女联系在一起。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为了妈妈的晚年幸福,帮她建立了新的家庭;一名成绩优秀的女孩,不为亲生母亲的冷嘲热讽和世俗的压力所屈服,坚持着做一名“能够塑造美好的人”的小学教师的理想;一个因车祸而截肢的男孩,装上假肢后,经过几万次的磨擦、几百次的流血之后,终于站起来,和正常人一样走路;而一名高考落榜的中学生,在消沉了一段日子后,领悟到“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终于“在我自己的生活里不光站住了,还开始有了选择的能力。”……这些,都是发生在独生子女中间的真实故事。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善解人意、韧性和坚强,显然与我们通常印象中的独生子女形象截然相反。毫无疑问,虽然不能说这是独生子女的全部,但已经足以说明,以往对独生子女的那种“天下乌鸦一般黑”的论断是肤浅的,是“一个持久而巨大的误会。”
从独生子女讲述的一个个有关自己的故事中,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个体之间丰富的差异性。与此同时,作为同一代人,他们必然也有着共性的一面。同上一代以及以前的孩子相比,他们显得孤独、敏感,不轻易敞开心扉。
在这些来信中,孤独是被宣泄得最多也是最充分的情绪,它几乎弥漫了整本集子。作为没有兄弟姐妹的一代,他们感戴孤单也许并不让局外人感到奇怪,甚至在意料之中。但令我感到吃惊的是,他们在诉说这种无奈情绪时,所用的词都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孤僻”;“我那孤臣孽子般的孤独”。几乎可以说是“触目惊心”。联系到前些天刚刚看过的一篇一位中学生描写暑期生活的文章,文章里提及,在整个暑假期间,他们班上的同学几乎人人都打过超过上百个的电话,只为了找一个人随便说说话。这两个事例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说明着他们所感受到的孤独不仅仅只是一种淡淡的伤感,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真切地与个体生命融为一体,成为整个心情的底色。他们想要摆脱,却又无力摆脱。其影响所及,可能会波及以后的生活。
敏感是独生子女的又一大特征。在阅读过程中,我时时感到惊讶,惊讶于他们小小年纪就对生活的枝节会有如此细致的观察和细微的感受,对世事会有如此精到甚至一针见血的洞察,因为看到街头一对乞丐脸上的微笑,便追问幸福的真谛,并由此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困惑;因为老师喜欢功课好的学生,使得成绩不佳的同学“知道了‘势利’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同学的意外死亡,自责之余追问“为什么我成为了一个麻木的人”的社会根源。有“我从十四岁开始感到了对生活的热爱”的孩子,也有“我总是猜测生活目的”的孩子。凡此种种,都表明了独生子女有一颗敏于感受的心,他们比以往的孩子更早地开始了对生活的思考。
不轻易敞开心扉大概是造成人们对独生子女产生误解的一个渊薮,同时也是造成感到孤独的一大根本原因。一般而言,童言无忌,孩子的心里藏不住什么秘密。但也许是从一开始就只有一个人玩耍无人分享的缘故,他们的心事隐藏的很深。即使是为了消除寂寞,找一个朋友,也是“什么话都说,除了心里话”。书中的一位同学说,他们这一代人,“什么话都知道,可是不一定表达出来”。“为什么一定要表达给大家知道呢?”,他反问道。而另一位女学生的描述则更为形象。她说:“就像我小时候在碗里养过的一个蛤蜊一样,它本来开得不错,可是水一动,它马上就合起来了。我的心就是这个蛤蜊。”
人的成长离不开具体的环境。独生子女之所以比以往的孩子孤独、敏感、心事重重,一个重要原因,我以为,就在于他或者她过早地进入了成人的世界,无论父母怎样做出一副“孩子的朋友”的模样,父母终究是成人,他们不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完整的小伙伴形象。而成人世界的氛围很容易造成孩子的早熟,而且这种早熟更多地表现在精神上而不是行动上。于是出现了上述的敏感、注意掩饰自我的想法等等。事实上,从这些来信的字里行间,分明地透露着流行歌曲以及街上流行的时尚杂志的遣词造句的方式。这也算是表明他们生活于成人化世界中的明证罢。
顺便提一句。编著者以“宣言”为题,其实与本文大相径庭的。这些来信,显然不是口头的呼喊,而是内心的细语。或许编著者的本意,是想在这喧哗的属于成人的世界中为孩子们发出一声呐喊。但话语的力量,并不表现在声音的高低上,谁的喉咙粗谁就占理。它只可能是因真实而犀利,因真实而具有穿透假象和偏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