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之外
华说
(1999-11-30)
关于企业改革,有一句话,“改到深处是产权”;关于产权,有一个词,“明晰”。这是公认的意见,自然,也是正确的。
在中国企业上演的一幕幕悲喜剧中,因为产权不清从而导致或内耗、或反目、或哗变,并因此将一个好端端的企业彻底葬送,落得个“大地白茫茫真干净”彼此了事结局的,是为数不少的。这种很容易让人愤慨地斥之以“中国人的劣根性”却很难说清谁是谁非的事件,正证明着,产权明晰是重要的。它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运行的平台。
然而,明晰对企业成长而言只是一种底线,一种必要条件。一个可以反证的事实是,国有企业的产权何尝不是明晰的,家族企业的产权又何尝不是明晰的?却为何产权变革的呼吁始终不断?
在三年之内通过两次股份制改造,将一个国有企业做成“合资企业”,并使职工股份达到60%的美晨公司的黄本坚对此显然深有体会。他说,“过去我们的企业在开职工代表大会的时候,员工的提案超过一半是有关福利方面的。而最近一次职代会只有一条有关福利的,其他都是关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那么,是不是员工突然不再需要福利了呢?不是,而是员工们已经知道应该更多地为企业的长期利益着想了。认识到了过多地向企业索取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问题在这里显露。对产权而言更为关键的,其实在于产权的方式。即如何通过产权的安排,最大限度地达到对生产的促进。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于是,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让经营者享有企业的部分股权成为一种通行的做法;为什么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高科技企业给科技人员认股权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什么美国《财富》杂志的一项调查发现,员工持股的普遍推行,使美国的企业获得了超常的发展。
鉴于此,我们同样不难明白,要实现产权对生产力的促进,其核心无非是产权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而在这方面,利益是永恒的激励。据说,近来麻烦不断的微软却并不担心后院起火,“这里的人,无论是精力、才干还是热情,都是从未见过的”。其中的秘密,我们的太史公在千年之前早已一语道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