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分类: 评论 |
方便面风波
华说
2007年的夏天,大热。
农历节气已至大暑,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窗外,毒日当空,热浪肆虐。气象台每天例行地发布着高温警报,甚至在一日之内几次上调警报级别。一个又一个高温纪录被打破之后再次被刷新,势如破竹。
天气并非是这个夏天唯一的热点。和气温一起攀升的,还有物价。在不经意间,曾经多年平静如水的商品价格突起波澜。从鸡蛋到房屋,一个又一个涨价的消息此起彼伏,接踵而至。于是,涨价,成为这个炎热的夏天人们在天气之外遭遇的一个热源。
在一片涨价声中,小小的方便面也按捺不住了,跳将出来高调宣布:“我们要涨价了。”而且动作迅速,几乎是话音刚落便付诸实施。其实,方便面的涨价并非始于今日,在这之前已然发动。不过,那时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方式是婉约的,无非是玩一些同样的包装、同样的价格,分量却少了十几克之类的小动作。到了现在,眼见着四周涨潮声起,便不再遮遮掩掩, “我要大声宣布我的愿望。” 直抒胸臆,方式是豪放的。以大环境而言,你涨我也涨,方便面的涨价一事本身在情理之中,并无多少出人意料之处。然而消息一出,舆论为之哗然,倒真有些出人意料之外。
综观舆论之反响,对方便面涨价的不满——时髦的说法叫“质疑”,集中体现于涨价的方式上。但这质疑又有两种,先说第一种罢。这类的意见,是不满于方便面厂商的“自说自话”——“方便面是普通消费者(中低收入者)出差、旅游的必备品,提价不能单方面地由几家企业说了算,而应该由厂商、消费者及相关的政府管理机构共同磋商完成。”因此,方便面要涨价,“应该消费者协会、物价局、生产厂商应当构成讨论三方,举行听证会,以确保提价公正、合理。”从反应来看,此论附和者甚少。国人毕竟浸淫市场经济这么多年,其中利害关系甚为明了:倘若连小小的方便面这样高度竞争的产品的调价都要听证,则与回到计划经济时代无异了。此论提出者倘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便是连基本的市场常识都不甚了了。不足与言也。
另一类的质疑则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其意见大体是,此次方便面调价,涉及到行业10多家知名企业,其市场覆盖率达到95%以上。因此,此次“集体涨价”,是“多个有竞争性的同类企业结成联盟,集体决议影响价格的行为”,大有“串谋定价”之嫌。其实质是一种“价格卡特尔”形式的市场垄断。要而言之,此次方便面厂商一起涨价,形成垄断之势,消费者“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权益受到侵害。
乍看之下,这一说法似乎不无道理。但究其实,似是而非,方便面厂商集体涨价而形成的所谓“垄断”,有其形而无其实。姑且不论并非所有厂家都加入其中,即便所有企业一起参与,其垄断亦只是名义上的,而无实质性影响。何也?简而言之,其一,方便面作为一种方便类即食食品,其替代品众多。比如面包,比如饼干,比如八宝粥等等。消费者大可舍方便面而选择其他食品也。也就是说,方便面厂商的提价,首先面临着消费者需求的竞争压力;其二,方便面厂商同时还面临着潜在竞争者的压力,倘若提价之后其潜在竞争者见有利可图而进入,必将加剧竞争;其三,即便现有厂商一起提价,表面上似乎一条心,但其内在竞争并无减弱之势。因为在所谓的“价格同盟”之下,违法规定者面临者巨大的诱惑:倘若提价幅度小于规定,其可以销售更多的产品。以小区内菜场上的鱼摊为例罢,倘若你去买鱼,问遍所有的摊位,所说的价格肯定的是一样的。比如鲫鱼250克以上的每500克要价6元。但是呢,只有你愿意讨价还价,你肯定能够以低于6元的价格将它买下。所谓的价格同盟的命运,大都如此。
已经说过,这一轮的商品价格上涨,是因为通货膨胀,货币的供给超过了货币的需求。而因此之故,继方便面之后,会有更多的商品跟着涨价。然而,我们大可不必谈通货膨胀而色变。因为一则恰如人经常不免要感冒发烧一样,通货膨胀亦是经济发展常见之症;二则目前的通货膨胀尚处于温和阶段,只要对付得当,当无大碍。所担心者,乃是不分青红皂白,不因势利导,见涨价而指责,更兼出台种种荒谬之措施,欲限价而后快。吾未见其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