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拨开涨价的迷雾

(2007-07-16 17:09:36)
分类: 评论

拨开涨价的迷雾
——关于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

 

“涨价了。”

如果有一个热门词语的排行榜,这个词语一定会排在榜单的前列,甚至高居榜首,尤其是在当下。

鸡蛋涨价了,猪肉涨价了,房价更是的飞涨——最新的明星城市是深圳和重庆……环顾四周,对时事稍有关注的人就会发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之各种物品的价格,以及与我们生活并不那么息息相关的生产资料之各类物资的价格,都在不经意间上升了。“涨”声响起来,而且响成一片。

似乎也有不涨价的。走进超市,方便面的价格没有变化,饮料的价格依然如故。但“定睛一看”,与原先相比,方便面少了十几克,饮料少了十几毫升。只不过,与以往“加量不加价”时厂商声嘶力竭的叫喊相反,这次,他们是“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但最终的效果还是如其所愿——涨价了。

涨价总是令人不爽。试到大街小巷,抱怨之声随处可闻。然而抱怨之余,也有疑惑:“不是说人民币升值了么,怎么这钱越来越不值钱了呢?”

这样的疑问,其实是普遍的。然而,这是一个伪问题,将两者扯在一起,是“关公战秦琼”,因为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人民币升值。看官须知,一种货币的升值与贬值,是就汇率而言的。何谓汇率?汇率就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因为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这就是汇率。所谓升值和贬值,就是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上升或下降了。以人民币兑美元为例罢,说人民币升值,是说同样的人民币可以比以往兑换更多的美元。倘若是贬值,则反之。这里的核心要点是,人民币的升值与贬值,是对“外”而言的,而与国内无关。一块人民币,如果升值了,可以换更多的美元;如果贬值了,则能换到的美元少了。但对国内的人们而言,升值也罢,贬值也罢,手上的一块人民币依然是一块,不会有任何变化。

然则何以大伙感觉这钱越来越不值钱了呢?这其实牵涉到另外的问题,即货币的购买力。关心时事的人会发现,如今,有一个明星词语,充斥于报纸杂志电视中,红遍大江南北,那就是“流动性过剩”。余生也愚,始终不明白这个莫名其妙散发着学术性的气味的词语何以会成为大众的语言。流动性过剩,说白了,就是钱太多了。而这层意思,我们早已有一个通俗易懂的词语:通货膨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所多的就是诸如 “屡败屡战”之类的玩弄文字游戏的玩意儿。这也算是传统之一种。

通货者,钱也;膨胀者,多也。物以稀为贵。小区附近卖西瓜的摊位,两个月前标价几块钱一斤,现在已经跌至几毛钱一斤。无他,因为现在西瓜已经大批量上市,多了。钱,高雅地说货币,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它开始泛滥的时候,其内在的含金量也随之下降。作为一种衡量其他商品的尺度的特殊商品,当它的内在价值下降的同时,必然表现为被其衡量商品价值的上升。表现于现实生活中,就是物品价格的上涨,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原本100元的商品,对应着100元的货币。现在商品没有变化,货币却增加至120元。当120元的货币追逐100元的商品的时候,结局只有一个:涨价。

当涨价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跨越各个领域,全方位、全局性的涨起来的时候,很难相信,这是因为供求关系失衡,供不应求造成的结果。试去看一看超市里摆满货架琳琅满目的商品,读一读报章上装满货物的集装箱卡车排成长龙压坏路面的消息!这一切,指示着一个显明的事实:涨价,并非因为供不应求的缘故,而是通货膨胀的体现。

其实,通货膨胀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现有的经济研究证明,轻微的通货膨胀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即便是较为强烈的通货膨胀,也是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常见症状,我们对此也绝不陌生。最近的一次,是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治理中的经验和教训,足以借鉴。应对之道,无非是厘清通货膨胀之生成缘由,加以辨证施治。倘若不分青红皂白,见涨价而心慌,在关注民生的名义下,出台诸如“大碗牛肉面不得超过2.50元”之类的政策。而且在面对质疑批评时,不加反思,反以“批评者不知道牛肉面对兰州人的重要性”高调回应,活现“无知者无畏”之势。而其现实效果,大抵也只剩一纸空文,徒增笑谈而已。
   
呜呼,民生、民生,多少荒唐事,假汝之名以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