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眼光下的悖论
华说 (1999-10-19)
在现实中,有许多事情,倘以经济学的眼光观照,往往会彰显出内中隐藏着的矛盾,而由此得出的结论,亦往往令人觉得“没人情味”。
譬如说,近来颇受瞩目的北大方正,目前正在进行着一场产权改革。被人称为方正灵魂的王选,在被问及如何对待自己的那份股权时,他说:“属于自己的还是要拿的。拿到之后如何处理是我自己的事,但决不会发扬风格不拿。不然表面上高尚,其实起了恶劣的破坏作用,破坏了按劳取酬,也损害了激励年轻人奋斗的力量”。瞧瞧,拿了就拿了,还偏要说如果不拿则会影响到年轻人“奋斗的力量”,还偏要上升到破坏按劳分配制度的高度。真是的!
还有更为“情节严重者”哩。每年三月学雷锋做好事为附近的群众修理东西是街头常见的情景。大伙儿也觉得挺好的。可是,一个名叫茅于轼的却说:“从社会的经济效益来看,这种义务做好事完全不值得推广。免费修理招引来的人,手里拿的多半是破损得厉害,本已不值得再去修理的东西……花了修理用的材料,花了修理的时间和排队的时间,结果只是将一件很难再用的器皿修得勉强使用。如果将这些修理用的材料和时间,加上排队用的时间去从事更有效的生产活动,一定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值。”而且,他针对修理摊前排得长长的队伍进一步发挥道,“以为普及为别人做好事可以改进社会风气,实在是极大的误解。因为这样培养出来的专门拣别人便宜的人,将数十倍于为别人做好事的人。”呜呼!正义之士,焉能不拍案而起,“是可忍,孰不可忍?”
表示义愤,自然是无不可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诸君,慷慨激昂一通之后,可否冷静地想一想,他们所说,可有道理?为什么我们有太多的时候从善良出发,抵达的却是不幸?为什么我们有太多的事情播下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他们的意见,是否点出了内中的要害?毕竟,问题的澄明与解决,并不在于爱憎的分明,而在于理性的清明。
绕了这么大一个圈,似乎颇有将经济学观点抬举至“忠言逆耳”的层次的嫌疑。自然,经济学尚不至于如此伟大。我的意思,其实只不过认为,对现实中的诸多问题,经济学的思维,是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这样,对事物的了解也许可以更趋全面。
本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也是自个儿的事。但据说,“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于是不惴浅陋,发表出来,或于世道人心不无裨益云尔。”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