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中国企业最为人诟病的一种行为,莫过于降价。
原先,降价还是颇受欢迎的,而且那效果大抵也明显而迅速。但渐渐地就有些冷淡,效果似乎也大不如前。然而,价格大战还是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且范围所及,“大到汽车,小到方便面,无不如此”。
但与此同时,对降价的非议开始多起来了,矛头指向却也一致,大抵指责降价是“低层次”的、“初级”的。一位企业经营者曾对这种意见作过非常精彩的“形而上”的描述。他说,降价之类,只是一种“经营之技”,中国的企业家大抵“技止此耳”,而缺乏“经营之道”———经营的理念和道德。自然,这是危险的,因为“无道者不可成大事也”。
言之有理!当时我颇以为然。
但现实往往能给人好教训,接连的两个事件,使我忽然“觉今是而昨非”。事件之一是,深圳市调低电话初装费后,立刻引发了一轮装电话热潮。在刺激需求已成“我们主要的任务”,消费信贷有心栽花花不开的背景之下,蔚然一景。
其二,近来,燃气热水器行业因为出了“两个第一”而为人瞩目。事件涉及的两个企业,万和与万家乐,早在这一事件发生之前就纠葛不断,人称“两万之争”。特别是在去年自律价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产品价格比同行低近30%的万和成为众矢之的,认为其价格连成本都不够,但万和却宣称其利润率达15%。而其秘密其实也简单:成本控制。尽可能滤去一切“水分成本”,如杜绝“吃回扣”、人浮于事等等。颇为精彩的是,在竞争的压力下,万家乐通过内部挖潜,成本下降了5%至10%。由此推出的新产品价格亦明显随之下降。
这两个事件,证明着降价的合理性,昭示着降价的意义。第一个事件,阐明着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离开价格来谈论什么需求。降价的直接作用,就在于使购买力较低的消费者进入市场,从而扩大需求的层面,激发出潜在的需求。第二个事件则对我国企业的意义尤为切要。时下我国相当多行业的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究其实,在高价格的表象下,有着更为深层的管理不善问题。“两万之争”是个好例子。当下的第五次彩电大战也是一个好例子。反对者忧心忡忡,以为再无降价空间。彩电业的一位人士却说:“其实彩电生产成本很低,只是企业各自的生产管理费用高罢了。”
事实上,只要存在着竞争,价格总是趋于不断下降。这是一条产业发展的规律。而在此过程中,企业如欲生存并获得发展,不外乎两种办法:一是通过科学的管理,去掉一切可以去掉的费用,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费用,以求得降价的空间。二是通过不断的创新,利用时间差,获取创新的垄断利润,以及掌握降价的制高权。
如此看来,作为市场的基本属性,降价的故事,“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谈降价而色变,并因此悲观于产业的发展,实在是过于多愁善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