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一些企业似乎天生“红颜薄命”。
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又在短时间内迅速衰落。太多的企业重复着这一太过相似的故事。
在所有针对企业的议论中,因为这一现象招致的批评无疑是最多的。无论是诗意盎然如“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还是文采斐然如“与激情结伴,与幼稚同行,与失败相约”,都直指这一痛处。无论承认与否,这的确是我国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而这一问题倘不能加以解决,则企业“长大成人”的希望也渺茫。可喜的是,这一点似乎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正视失败、反思失败、研究失败,以寻求中国企业的成长之路,在过去的两年中蔚然而成一股潮流,以致有人将去年称之为中国企业的“反思年”。
也许是“自家毛病自家知”,也许是对于新生的希冀,一些企业反思的勇气和所达到的深度都令人惊讶。从经营决策沈阳飞龙的姜伟历数自身的二十大失误,深入至企业组织形式———巨人集团的史玉柱将其分为四类:“一类是‘草寇’,全靠血缘和义气维持,目的是单纯谋财;二类是“军阀”,已有规模和组织,但各有各的嫡系部队,很容易哗变;三类是正规军,纪律严明,但缺少更远大的目标,源于老百姓回归老百姓;还有一类以宏大理想为支撑点,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办成超大集团。”再深入至制度层面———慧聪集团的郭凡生分析道:“中国企业缺什么?缺资金吗?大量资金闲置。缺技术吗?好技术扔在那里没人用。缺人才吗?中国多少人才就因为每月少几百美元的收入被挤到国外去。那为什么中国企业办不好呢?说到底,就是缺少一种把闲置的资金、人才、技术和市场有效组合起来
的企业制度。”再深入至社会文化心理———万科集团的王石痛感企业观念中非现代性的一面:“90年代了,企业界还在崇拜胡雪岩这样一个人,崇拜他的军商、官商结合,行贿高手,江湖义气等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这样的反思,真是惊心动魄。颇有点“因为从旧的营垒中来,反戈一击,易制敌于死命”的味道。这样的反思,是一座显微镜,那曾经危害过多少企业成长的病毒,由此而无处遁形。即此一端,从为后进的企业增强免疫力、健康成长计,这反思亦足以见表于世。
然而,反思自是为了进取。或者毋宁说,反思与进取原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惟有勇于进取的,才不惮于暴露缺点,以此正视失误,求更大的发展。而事实上,即使是在“反思年”,我们仍然能够感应到强烈的进取的脉搏。在体制上,有着“二次创业”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的努力;在市场上,以乐凯为代表的企业依然进行着奋力抗争;而企业经营者这一面,如成名最早的步鑫生者,屡战屡败之后继续屡败屡战……
反思与进取,传递着一个日见显明的信息:中国的企业已渐渐走出盲从与感性,开始以自己的目光观察这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