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从大喜到大悲,从大起到大落。那么多曾经“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企业最终落得个往事不堪回首的结局,其症结即在于此。
细察那些流星企业的生命轨迹,我们不难发现,成也萧何、败亦萧何,其崛起之道与衰落之因惊人地一致。瞅一个市场,抓一两只产品,押宝于广告轰炸,这是许多企业的“发迹秘笈”。成则为王败者寇,偶然的成功使这些企业坚信,这是办企业的不二法门。于是,当原先的产品逐渐为市场所淘汰时,自然而然地祭起这一法宝。再瞅一个市场,再抓一两只产品,再押宝于广告轰炸。然而这一次,不幸得很,愿望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真是“天上人间”。
何也?那原因其实也简单,正如人们所常常叹息的那样:“时代不同了”。
时代确实不同了。当年在商店门前排成长龙争相抢购的一幕早已成“风中的往事”。如今,满大街的跳楼价、挥泪大甩卖,亦不能打动消费者的心。国家权威部门在去年发布的一项调查中称,中国绝大部分的商品已处于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的状态。这一切,传达着一个明显的事实:短缺经济已成历史。
而这正是问题之枢纽所在!多年的短缺状态给了企业太多的机遇和太过容易的成功。那无处不在的市场空白就像肥沃的土壤,撒下种子就能有所收获,但现在,这样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要有收成,就必须精耕细作。正如联想集团的柳传志所言,“所谓二次创业,就是要把以前靠机遇发起来的企业做实。”换言之,步出短缺之后,企业的成长不再依凭外在的机遇,而取决于内在的实力。
从机遇走向实力,表现在产品上,必须从以往靠一两种产品的赌博转而一步一个脚印地从事产品的创造。一个成熟的企业必然有其精心培育的产品,绝不会今天做保健品,明天做化肥,后天又做计算机软件。有人曾说中国的企业“别问我能生产什么,就问我不能生产什么”。话虽尖刻,对这一病症倒是一针见血。
从机遇走向实力,表现在企业组织上,必须重塑一种企业制度。也就是如史玉柱所指的“草寇”、“军阀”类企业向“正规军”转化。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以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的运行机制,为企业的成长提供扎实的制度基础。概言之,企业最终发育为一株树苗还是豆芽,维系于此。
从机遇走向实力,表现在观念上,必须有长远的目光和理性的作风。现在不少企业提出要做百年企业,但做百年企业首先必须有百年的思想和修炼精神,不能为求轰动而孤注一掷,不能稍有挫折便轻易放弃。其实就百年企业而言,轻言当下中国企业的成功与失败都为时过早。
自然,从机遇走向实力是艰难的。在这过程中,必然有着无数无情的淘汰,然而这就是理性而残酷、客观而顽强的现实,亦是中国企业成长中必经的阵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