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往日杂稿) 信用的觉醒

(2007-02-12 17:31:15)
分类: 往日杂稿
信用的觉醒
 
  华说 (2001.3.8)
    事是小事。初看到时也无甚感觉,但后来细细想来,却颇觉有些意味。
    在上海,一位王先生来到银行询问他申请办理的买车贷款情况。接待王先生的银行职员在电脑上一番查询之后告知对方,你不能在这里贷款。原因是,两年前王先生用住房贷款买了房,因为生意不好手头偏紧,曾经有几次逾期不还与银行约定的分期付款,而且从未给银行打招呼。而此不甚光彩之事,已被记录在了他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中。在浙江,中华工商联进行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调研时,许多企业表示,融资难,不能将全部责任推给金融部门,而首先要反思企业信誉以及企业家的个人信誉。
    这两则消息,刊载于上周的媒体之上。在汹涌的信息之中,毫不起眼,即使被人忽略,亦不奇怪。不过在人人都摇头叹气甚而猛烈抨击的“信用的缺失”的时下,它们的出现,在灰暗中现出一抹亮色。倘用这些天的低迷股市来比喻,便是那大盘上难得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将这两件事抬举至此,似乎有些小题大做。不过倘若我们不停滞于事物的表象而深入其中,则会发现,这两件事情确乎有些异彩。
    信用之事,我们向来将其归之于伦理道德,而与个人追逐私利无涉,甚至相悖。颇有意味的是,尽管在信用的建设上,道德的呼吁始终不断,那效果却可怜得很;然而发生在上海浙江的两件事,却清晰地显示着,当因为缺乏信用而造成贷款无门之时,信用的重要性被凸现出来了。在这里,信用和利益,成为了一个分币的两面。在这种状况下,切身利益的追求,必然同时转化为一种信用建设的力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信用与个人的利益如此紧密相依相存时,对信用的坚守显然成为了一种理性的选择,并拥有了强大的激励。前些日子,“史玉柱还钱”被炒得沸沸扬扬,或捧之上天,或贬之入地,热闹非凡。其实,对于还钱的动机,史玉柱本人有非常清楚地表述,“因为我们坚信我们将来还是要做大事的。背着污点做不了大事,谁都会说,这个人把公司搞得一塌糊涂,欠老百姓钱也不还。这样的话你将来什么事都干不了。”他甚至直白地说,还钱“对我将来发展有好处,眼前我好像吃亏了,1个多亿现金我付出了,但是这个回报我觉得不止1个亿。”诚哉斯言!此亦发生于沪浙的事件之要害之处。对信用缺失的切肤之痛,不仅仅因为“良心”,更来自于“利益”。相对于道德教诲的虚弱无力,这种力量无疑远为直接、有效而且持久。
    亚当·斯密在其经典之作《国富论》中写道,“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就是说,市场的运行自有它内在地规律。这种规律,同样那含于市场信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入,将会迫使每一个人为追求私利而不得不遵守信用,此时,信用也就随之建立起来了,而且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顺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