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往日杂稿 |
车牌拍卖与交通拥堵
华说 (2003.2.14)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是在大肆吹嘘“吾盾之坚,莫能陷也”,继之以奋勇地自夸“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之后,所面临的尴尬。向来,这一经典的场景是作为笑柄而流传至今的。然而现实中不断上演着的一幕幕情景,却一再证明着这一寓言并非虚妄,而且印证着其持久的生命力。譬如说,时下的申城,对汽车牌照拍卖的不满,以及对交通拥堵的抱怨,便是其中一例。
为了控制中心城区汽车的数量,三年之前,上海开始实施一项名为“上海市私营企业、个人国产生活用车上牌额度无底价拍卖”的制度。即对所谓“私家车”的牌照进行公开拍卖,价格由供求决定。大体的程序是,每月拿出一定数量的汽车牌照额度投放市场,具体额度每月上旬在媒体上公示。随后在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想要购买牌照的消费者可以在上海二手车交易市场这一固定场所通过电脑现场投标。最终,通过集合竞价,价高者得之。行驶于外环线外的汽车上牌则不受此项政策限制。
此项政策推出后的前两年,倒也风平浪静。但随着时光进入“中国入世第一年”,尽管汽车价格不降反涨,中国民众的“汽车梦”却似乎在一夜之间被激发了。身处其间的上海市民也不例外。自然,水涨船高,作为互补品的汽车牌照,其价格也开始不安分了。尽管管理当局不断增加向市场投放的数量,不过对于投标现场那排成长长的队伍而言,实在是“多乎哉,不多也”。 牌照价格一路高歌猛进之下,终于发展至 “最低中标价可买一辆小奥拓”,而且其势不衰!于是乎不满之声渐起。偏偏又有四周邻居诸如杭州取消牌照限制之消息传来,更使沪上购车者为之“胸闷”。
然而同时,另一种不满也平行地发展着。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修建了更多的道路之时,上海市民并没有感受到“大道任我行”的畅快,却在上班途中以及回家路上每每体味着 “蜗行”的焦躁和无奈。“堵!堵!堵!”的最终结果,是自上而下的整个城市刻下正在如火如荼展开的一场整治交通拥堵运动。对“路越修越多,车越来越堵“的质问,交通管理部门也是有苦难言:“在过去的十年中,上海道路长度增长了一倍,但同期汽车保有量却上升了将近五倍。”
一面要汽车的进入无所限制,一面又要道路畅通。这样鱼和熊掌兼得的好事,韩非子在二千多年就已经明白地给出了答案,“不可同世而立”。或以为,两者并不互相矛盾,大可以通过修建道路解决两者的冲突。但“事实胜于雄辩”,作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城市能够通过修建更多的道路使得交通拥堵的问题予以解决。北京从修三环、四环而至于六环,但修到哪,车子就堵到哪!上海道路增长一倍,车辆增长五倍的现实,分明地显示着内中的症结。
其实,上海实施的汽车牌照的拍卖,便是走着正确的道路。同时也指示着有效的思路:采用收费的办法,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这也是经济学理论上解决道路拥挤的方法。根据拥挤的状况,实行道路定价,对驾车人收费。如果拥挤产生在一天中上下班高峰时,则在这一时段内提高收费,从而激励驾车人改变行车的时间表。或以为如此想法过于书生意气,只是“纸上谈兵”,然而现实中的新加坡却正是通过这一方法,成功地实现了一个没有交通拥堵的城市梦想。
对人口众多的中国而言,无论是为减少污染着想,还是从解决拥堵出发,公共交通优先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华山一条路”,别无选择。倘若收费道路所得的收入,用于公共交通的补贴。因为有车一族相对更为富裕,那么这种制度安排,大抵可视为是一种贫富之间的收入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