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我是故纸温暖
我是故纸温暖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459
  • 关注人气:6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晚报40年庆专访:寄于故纸问情长

(2024-07-07 09:59:14)
标签:

故纸温暖

历史

生活

往事

由国庆

分类: 美序佳评
寄于故纸问情长
——文化学者由国庆回忆与《今晚报》的不解之缘
本报记者 张译丹(20240707)

  一位潜心故纸、善做文章的文化学者,与一座城市中“进百家,入万户,愿为读者灯下客”的晚报,似乎注定要相遇,注定要结下不解之缘。

  由国庆和《今晚报》的相识相知正是如此:从关注晚报创刊到为各个版面画插图,从百字“豆腐块”到五六千字的“大文章”,从寄出第一篇稿件到主笔数十个文化专栏……学者与报纸共同成长,共同发掘城市精神、赓续传扬城市文化。

  在庆祝《今晚报》创刊40周年的活动中,由国庆谦逊地表示自己仅是为晚报广大读者服务的一名撰稿人,他饱含深情地说:“我把最好的青春时光给了晚报,这份情缘不可谓不深。”

  晚报创刊 开拓文化视野

  回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国庆对《今晚报》创刊的印象很深:“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海河两岸,当时老百姓迫切想要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大家就爱读报看报!天津人有了自己的晚报,是真正的文化大事件。毫不夸张地说,全城上下、男女老幼都觉得特别自豪!”他也被喜悦、振奋的气氛所感染,每当看到晚报,都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

  青年时代的由国庆曾从事美术创作工作,每天必看晚报,喜欢揣摩报纸上的插图和刊头,逐渐萌生了自己也可以参与其中的念头。他不仅有想法、有办法,也有行动力。“我想展示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写还是画,希望发表出来,奉献给社会与读者。我画了不少刊头,其中许多都被报社采用发表了。成功了,我很高兴,会研究‘胜利’的原因是什么;编辑没采用,我也会琢磨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以后如何改进,以求做得更精彩。晚报的作者群庞大,年轻作者想要脱颖而出,不找准报纸的需求和定位怎么行?每当我投出一份稿件,总要在信封上把收信地址写得清清楚楚的,比如,晚报旧址在川府新村,那我就在后面写上‘某某部门、某某版面、某某编辑收’,确保自己的投稿能从堆积如山的信件中被编辑看到。每当我把邮件投进邮箱,心里的滋味真是五味杂陈,既期待着它能尽快发表,也担心石沉大海。就这样带着一连串的记挂,每天翻开晚报从头到尾、认认真真读一遍,查找有没有我的名字,同时不断研究版面的新动态。”报刊美术设计发挥了他的艺术才能,同时也帮助他摸索出投稿成功的经验,加之对美术史、设计史的爱好,进而产生了对故纸文化的关注、收藏,以及对相关民俗文化研究的兴趣。

  投文为阶 踏上学术之路

  由国庆喜欢读晚报,还特别关注晚报副刊的“日知录”等名牌栏目。“日知录”对稿件质量、作者的专业水平要求极高,是“精品栏目,分量很重”。他在艺术鉴赏、人文风情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就试着投出了自己的小文章,希望被“日知录”选用。

  “起初,我写的关于民间艺术的一些稿件有机会被‘日知录’刊发。我在这个领域有积累、有自信,可每逢稿件投出时仍是忐忑不安,直到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印在报纸上才有一种成功的释然之感。”由国庆如今讲起这段经历,还会不自觉地攥起拳头轻轻一挥,重温当初的激动心情。“后来,我还有一篇文章《锅贴与老虎爪儿》,专门讲述老天津知名小吃的故事,用我的研究成果对民间一直以来莫衷一是的问题予以答疑解惑。能够在天津本地拥有最大读者群的报纸、最‘金牌’的栏目上发表这样一篇有理有据、逻辑清晰的文章,得到最广泛的回应与认可,这种在文化研究领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影响力的成就感,远远不是虚荣的名气或者收到稿费所能企及的。”

  在此之前,学术领域往往是“长者”的天下,而大众传媒可以为青年人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由国庆表示,包括“日知录”在内的一些栏目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带给他进一步展开研究的信心,助推他进一步在文史研究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故纸收藏 承载时代记忆

  文史研究就像是考古挖掘,获得“关键证据”非常困难,必须进行庞杂的资料收集、长期的分析整理、耐心的埋头工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由国庆坚持收藏以老广告、老商标为代表的故纸“第一手干货”资料,开展文化研究,笔耕不辍,持之以恒。

  一幅老广告、一张旧单据,在一般收藏者眼中未必具备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而在由国庆的笔下,故纸上能折射出旧年市井生活的脉络,能蒸腾出老百姓过日子的烟火气,更能承载过去的生活乐章、浪漫故事与美丽梦想。由国庆的文字来源于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对故纸资料的专研,再通过晚报这样的大众媒体,反哺给对中国文化、天津民俗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他钩沉的、书写的老天津卫的生活往事,大多早已被人淡忘,既有滋有味,又有声有色、俏皮鲜活;在展现和宣扬天津城市文化方面,不仅有本有源、有凭有据,笔下的文字也能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由国庆所书写的天津,正是晚报读者想要看到、知道的那个美好的天津。

  迄今为止,由国庆共出版了26本个人专著,在报刊推出过八十多个文化专栏,其中一半以上的专栏都由本报刊发,广受海内外读者好评,其勤奋专注与孜孜以求的精神令人敬佩。他曾陆续在本报连续刊载《名人与老天津》《天津老游戏》《三津人文往事》《老娘娘琐话》《拴娃娃》等专题文稿,引发读者强烈反响。在历次读者见面会活动中,由国庆总能遇到专门将他的作品剪贴整理、集结成册的热心读者。亦曾有读者握着他的手、眼含热泪盛赞《天津老游戏》,表示晚报的栏目办得好,作家的稿子写得好,一下子就勾起了天津人最美好的童年回忆,感谢晚报把这些游戏介绍给了现在的孩子们。由国庆表示,晚报拉近了城市文化与市民生活之间的距离,展现了天津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

  紧随时代 追寻城市精神

  时光荏苒,故纸流芳。如今,《今晚报》创刊号已是网上炙手可热的收藏品,而早就拥有这份藏品的由国庆也养成了新的读报习惯:他会打开手机、电脑,戴上眼镜认真查阅、品读晚报电子版的稿件,也会在新媒体平台上听自己文章的“有声版”。在他看来,普通泛泛的网络阅读多为碎片化的、快餐式的,缺乏严谨性,而晚报有着清正大气、雅俗共赏的格调,经过编辑“千锤百炼”的好新闻、好文章自然受到读者关注和信赖。

  在与时俱进的新时代里,报纸也有着变化的面貌和不变的、传承发展城市文化的目标。由国庆认为,学者、作家不能只在“象牙塔”里“掉书袋”,而应紧随时代,着眼发展,关注传承,多做贴近生活、面向大众的研究课题,让学术与文化、选题与文章更接地气,让普通读者都能读得懂、喜欢看、有收获、有共鸣。他在晚报发表的长文《煎饼馃子·煎饼果子·煎饼裹着》,尤其以小见大,将本地风味食品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随着报纸发行与网络传播,一套小小的煎饼馃子在全国乃至海外文化界、读者群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在“第四届阅读推广天津论坛”上,这篇文章作为精品稿件被特别介绍。后来,他又在晚报上发表了《争分夺秒吃顿津味早点》,记述了多位文化名流在津开会期间一起品尝津味美食的故事。“食”中有趣,“由滋由味”,这些网络热传的稿件为宣传天津、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时至今日,由国庆一如既往地钟情故纸收藏和研究,对书报有着深刻的感情与难舍的依恋。“故纸文化就像我的生命。更确切地说,我收藏的故纸、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专著,这些加起来,几乎就是我生命的全部了!”他说,他会永远地爱着晚报,并期待和同样热爱晚报的报人、读者一起努力,不啻微芒,造炬成阳,期待点点星火,光亮互映,且能化作团团篝火,文以载道,执炬以明,在推动天津文化传承发展的道路上善作善成、奉献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