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mensa俱乐部把对加入者的标准要求设定在人类智商的前2%之列。
在现实中如果参考此标准,则相当于在世界上,每1个顶尖聪明的人都被49个普通人包围着。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是顶尖聪明人,你只要越过98个笨蛋,就能发现另一个顶尖聪明人。
由于中国特殊的文化传统、历史事件以及颇具特色的教育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时至今日众多的高智商精英被排除在高等学府之外。
1991年前全国大学招生大概75万人,2006年全国大学招生大概520万人。
以前的重点大学生比例大概20%,大约是15万人。
而即便在重点大学中,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人也是极少数,平均也只有20%是真正顶尖聪明的人,算来有3万。
到了2007年,7个大学生中有6个以前是上不了大学的。说得现实一点:大量的笨人进了大学。
再看大学这个环境中的精英比例:
1991年,每1个顶尖聪明的人,被24个普通人包围着(75/3-1)。高于社会平均水平(100/2)。
2007年,每1个顶尖的聪明人,都被172个不那么聪明的人给包围了(520/3-1)。这是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
一个本该是聪明人聚集的大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笨蛋?我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难道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有错么?
其实问题并不在这里,而在于通过一些并不科学的手段让那些从未具备成为精英素质的人接受“精英教育”,并自认为此举理所当然。当某种进入高等学府的选拔途径已经使众多泛泛之辈轻而易举的“蒙混过关”并代代“言传身教”的时候,这片往日里精英们的乐土也已经开始堕落。
在从前的大学里,如果你是顶尖聪明人,你只要越过48个笨蛋,就能发现另一个顶尖聪明人。你能很容易的发现你的同类,很方便的跟他们交流;因为他们可能就住在你隔壁,踢球吃饭洗澡夜宵都能混在一起。大学可能是你最快乐的时光,你可以和同样水平的人一起成长。而混迹社会的精英们则都会积极向往大学的生活,因为在大学比在社会上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阶级朋友”。
而在现在的大学里,如果你是顶尖聪明人,你却需要越过344个笨蛋,才能找到另一个顶尖聪明人。你很难发现你的同类,很难和他们交流。在你周围,到处都是愚蠢、短视、低俗、空虚的人和生活,你只能和他们一起成长。而此时社会上的在野精英也不再会羡慕大学的生活,反倒是那些不幸身处大学的精英们却极度渴望脱离这个愚昧的环境走向外面寻求光明。
所有这些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从前,如果你是一个顶尖聪明的人,你会顺利的找到一个小圈子。虽然人数不多,但是足够你们沟通、交流、碰撞、摩擦、激发、愤怒。总之,值得你们投入的生活,在交流碰撞中变得强大。进而蔑视周围普通、麻木、无聊的一切,过你想过的生活。
而现在,如果你是一个顶尖聪明的人,你很难在周围找到这样的小圈子。你周围都是普通、空虚、麻木的人。他们想的、做的,都与你格格不入,他们过的,都是你不想要的生活。你无法与他们交流,他们也听不懂你说的话。
但是他们人数太多了!在他们的包围下,你不得不怀疑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正确,自己是不是正常。所以,你非常孤独。你认为自己非常独特,但却又时刻怀疑这一点。你不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独特,时常因为发现比周围的笨蛋高明一点而沾沾自喜。
由于周围的蠢货实在是太多,于是你既孤独又骄傲。就算有另外一个顶尖聪明的人,穿越了大量的蠢货出现的时候,你也因为骄傲而错过。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还有被周围那172个笨蛋踩在脚下!因为他们听不懂你所说的话就认为你在胡说,反过头来认为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精英,他们时刻提防着你,怕你抢了他们的饭碗。对此,他们做足了工作:他们不像你讲一个理论是想着如何讲得别人都听得懂,他们一门心思想的是如何让别人听不懂,以此印证他们自己都是天才;他们不会让你抢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因为他们需要通过文凭这个阶梯及通过学术这个工具达到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至此,你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跟龌龊的人类共存,被侮辱的命运是逃不掉了!
体制内愚昧之徒的横行霸道,逼得那些不想被羞辱的精英们只得在体制外另起炉灶“逼上梁山”。无证驾驶的真正意义和乐趣也就在于此了。
当为数众多的猥琐之徒察觉到这些stand alone的边缘精英群体渐渐远离自己控制的时候,就会企图借助“体制”的强大力量去再度施暴,而众多“梁山好汉”面对此情形,也只有用拳头说话了!
他们对着那些愚昧的狂徒,纷纷比出中指并厉声喝斥到:瞅你们丫那操行!抽你们丫挺的!跟你们丫死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