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政治寓言 |
话说达摩祖师创立了少林派,在之后的上千年时间内,少林一直以“武林泰斗”的身份自居。
身为“名门正派”的楷模,少林派的等级森严,并拥有数目繁多的清规戒律。然而就在这样的“阶级束缚”中,逐渐产生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处于门派的中下层,在平日里受戒律的处罚最多,受上层压迫也最深。他们渴望能跟管理层的“掌门师兄”公平的谈话并自由的交流意见,但是迫于门规中对“修行年限”的限定,只好暂时的忍气吞声。
当这个群体的人数越来越多,影响力日趋增大的时候,“掌门师兄”开始意识到形式的严峻性,于是采取了强硬的手段对其进行打压。不过此举并为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也仅仅就是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最终,来自于底层积蓄的能量还是爆发了出来,无论从人数上还是绝对战斗力方面,“掌门师兄”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再加上众多上层僧侣的倒戈,迫使“掌门师兄”带领少数亲信逃离少室山,远走东南海岛。
成功夺权之后,众人选举出了新的掌门人——张三丰(不要跟金庸小说中的人物混淆),并对天下武林发布宣布“新少林”成立,并把张三丰登基掌门的日子(10月1日)定为“少林成立庆典日”。
而那远走东南海岛的“掌门师兄”,则继续在那个孤岛延续“古少林”的传统,依旧把达摩祖师创立少林的日子(10月10日)作为“少林派成立日”来庆祝。
在“新少林”成立之初,江湖上反对的声音占主流。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众多武林门派发现“新少林”的江湖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古少林”,并且出于对自身利益的权衡考虑,今后大力发展与“新少林”的关系是符合自身利益的。因此,在“武林大会”承认“新少林”的合法地位并排挤掉“古少林”之后,更多的武林门派就开始争先恐后的与“新少林”建交。
“新少林”在这样一个种情况下,开始凭借自己的“合法地位”以及江湖的广泛认同,适时的抛出“恪守一个少林”的原则来对安于一方的“古少林”施加政治压力。“新少林”一再宣称只有自己才能代表少林派,只有10月1日才能代表少林派的成立纪念日。而“古少林”对此嗤之以鼻,他们认为只有达摩祖师成立少林的日子才能作为最正宗的少林派成立标志,并认为“新少林”的“十一庆典”是“欺师灭祖”的无耻行径。
一件比较有趣事情是,“新少林”把掌门人张三丰的巨幅头像挂在了大雄宝殿前,而把达摩祖师的头像转移到了藏经阁。
那么到底谁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少林正宗”呢?
其实从当年少林派内部“手足相残”开始,就已经为分裂埋下了种子。任何一方在掌管了少林最高统治权之后,都可以借助“清理门户”这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来扫除异己。
既然少林派的分裂现况是一个既定的事实,那么无论“新少林”和“古少林”双方怎样去攻击对方,在外人看来,都不过是“狗咬狗、一嘴毛”罢了。
或者可以说,流亡的“古少林”可以拥有安于一方stand
alone的权利,但是其前提是他们不能去跟“新少林”争夺“武林大会”的发言权。
由此看来,无论哪一方所宣称的“少林成立庆典日”都是缺乏逻辑理论依据的。不过作为一种形式主义的排场,还是应该允许双方各自保留意见的。
简言之,都是婊子立的牌坊,就不要互相拆台了.
前人田地后人耕,说什么你争我斗?
前一篇:无法逃避的痛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