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两性话题 |
最近偶然间听到一首歌,胡彦彬的《蝴蝶》。
调子不算难听,词也写的比较有意思,去baidu搜索歌词如下:
两厢情愿的幸福
有什么错误
蛮不讲理的隔阻
比绑架还要残酷
门当户对的世俗
害了多少无辜
有情人不能眷属
人世间那么多无助
乌云密布
迎娶的路
心里早已想好了归宿
为爱付出
他的生命已经结束
化作蝴蝶飞舞
天空灿烂夺目
是生命绚丽的蓝图
迎着晨露
无拘无束
到一个自由的国度
哪怕仅仅是一棵树
人间可恶
留恋何苦
还不如与蜘蛛为伍
梁祝一曲流传千古
是你如泣如诉的苦
有什么错误
蛮不讲理的隔阻
比绑架还要残酷
门当户对的世俗
害了多少无辜
有情人不能眷属
人世间那么多无助
乌云密布
迎娶的路
心里早已想好了归宿
为爱付出
他的生命已经结束
化作蝴蝶飞舞
天空灿烂夺目
是生命绚丽的蓝图
迎着晨露
无拘无束
到一个自由的国度
哪怕仅仅是一棵树
人间可恶
留恋何苦
还不如与蜘蛛为伍
梁祝一曲流传千古
是你如泣如诉的苦
大致看来此歌词还是表达了对“门当户对”这一陈规陋俗的鄙夷态度。梁祝的爱情故事世人皆知,人们在普遍表达了对两位化蝶恋人的同情之余,也都不免控诉那泯灭人性的世俗标准。这些从人类的基本情感上都可以理解。但是,在发完感慨之后,我们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同情归同情,该务实的时候同样也不能马虎。实际上,人们在日常行事之时往往还是采用了那些违背了自身情感的世俗标准。
就拿“门当户对”这个标准来说,之所以形成这种“世俗偏见”,完全依赖于人们通过漫长的生活经验积累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尽管这个经验并不能完全代表真理,但却足以在一定范围内起到指导后人生活实践的作用。
西方人习惯用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婚姻,这其实并没有什么道德方面的问题。把婚姻看作一项重要经济合作项目,也就不难理解“门当户对”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性了。一个财大气粗的山西煤老板,自然会选择一个比较恰当的有水准的项目,让他去动物园贩衣服那自然是难以接受的。一个写出牛逼剧本的电影编剧,就一定要找有实力的投资方洽谈剧本合作事宜,那些不入流的小公司自然不会有任何的机会。
理论虽然如此,但鉴于人类天生的叛逆精神,总会有人对此“世俗”提出反抗,妄图以自己那理想化的“革命”的行为来颠覆科学的、高效的经济合作模式。梁祝算是一个例子,牛郎织女也算是一个,其最终的结局不免都是惨痛的失败。相比前者双双殉情的残酷,后者相对来说还略带温柔的给民众留下了意淫的空间——两个小情人每年还有一次鹊桥相会的机会(也就仅仅是见面,连办事的地方都没有)。
如果说梁祝是形式上残酷、精神上解脱的话,那么牛郎织女则可以算得上是形式上暧昧、精神上折磨了。
现在这些后人都把古人编造这些故事的本意理解错了,不是称赞那些忠贞不渝的所谓爱情的,而是用这些虚构的残酷故事来告诫你们:前人田地后人耕,门当户对还是很重要的!
倘若再深入分析两个故事各自的解脱之路,梁祝或许还存有一线希望,至少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梁、祝二人之间的差别也不难逾越。倒是牛郎织女之间却是注定的悲哀,人与仙、天与地的差别可不是人力可及的,尔等只能望天兴叹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牛郎近乎绝望的去死磕修行成仙之前,天庭是否应该考虑把“情人旅馆”的兴建推广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