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兰亭集序

(2022-06-23 10:07:05)
标签:

教育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主备人

 

总 课 时

 

课型

审核人

 

授课时间

 

讲授

二次备课人

 

三维目标

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景趣之美、情趣之美、理趣之美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阅读法、自主探究、串讲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 前 预 习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和特点,揣摩作者感情,做到有感情地准确地朗读;画出疑难问题;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利用文下注释解决字词问题,记录重要词义。

.预习自测题

1.给下边加横线字词注音:

                  会稽                      

                         嗟悼         

       游目怀       曲水          若合一     

   2.解释下面加横线字词的意思:

   曲水                         列坐其

 惠风和畅                         品类之盛

 游目怀                         视听之娱

   可乐也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舍万                         及其所既倦

   修短随,终于尽               不能之于怀

三.补充材料——王羲之及其书法

羲之书法在当时即享大名。评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人对其书法推崇备至。

羲之家学渊源,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受到严格训练。稍后又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学书。稍长四处游历,见得前辈书法家李斯、曹喜、蔡邕等人所书碑刻,于是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创作出风格轻灵优美、潇洒飘逸的新体,从而突破了汉魏质朴厚重的古风。

羲之的楷书出于前师但有所创新,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潇洒纵横,何拘平正”。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千古独步。行书与草书一样,本是在文字的具体使用中为了方便而自然产生的“急就章”。王羲之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终于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今观其书,的确俊逸遒劲,笔势纵横,在用笔、结构、点画搭配等方面极富变化。全篇看来,纵则有行,横则无列,气韵生动,笔意畅通,给人以神采飞扬、起伏跌宕之感。

到了后世,书论者对他更是推崇备至,无以复加。梁武帝萧衍称赞其书云:“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钟。大费周折从民间得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在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太宗对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可争议的。

 

课 堂 教 学

 

第一课时

【课堂目标】

1.了解文体及作家作品

2.赏析文章的第一段,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教学内容】

一.课前检测

 

 

 

二.新课导入

  

三.目标展示[参见“课堂目标”]

四.走近作者

    王羲之(303361),东晋大书法家。字           ,出生于两晋门阀世家,祖籍琅邪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           。善书法,被后世称为        ,其子王献之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法家,父子并称         ,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人物。王羲之的                 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五.解题[链接“课前预习”]

1.兰亭集会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
   
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2.文体说明——关于书的“序”和“跋”

    序:附在文章或书籍前面对正文进行介绍、评价或陈述作者写作经过、宗旨的文章。又作 “叙”、“序言”“引”。

跋:附在文章或书籍后面补说正文、评说内容,说明写作过程、心得体会及相关考证的文章。又作“后题”“题后”“后序”“后叙”。

“序”和“跋”的体材,有的近似于论说文,有的近似于记叙文,还有的很像抒情散文,不管抒情也好,叙事也罢,都有议论评价渗透、包含其中。

“序”和“跋”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对正文进行说明、评价,但在语言上却略又不同,“跋”是对“序”再作补充,所以一般都写的简劲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六.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自行默读

  要求:结合注解,弄清句意 

    2.听读课文(播放录音磁带或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可轻声跟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体味抑扬,领会感情

      提示:在文章三段话中,各找一个能表达作者情感基调的字。(乐—痛—悲)

七.研习第一段内容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 
    1.
记叙兰亭盛会:  
    (1)
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
人物:“群贤……少长……”  
    (3)
环境:“此地有……,又有……” ,  
    (4)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
感受:“……信可乐也。”  
    2.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二)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三)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布置作业  
   1
.背诵第1段。 
   2
.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课堂目标】

 1.研习文章第二、三段,理顺思路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教学内容】

一.课前检测

二.导入本课

  

三.目标展示[参见“课堂目标”]

 

四.研习文本

(一)研习文章第二段 
    1
.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
.“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
.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
.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
.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6.落实重点字词  
(二)研习文章第三段     
    1
.指名学生朗读。  

2.落实重点字词
    3
.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补充写作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4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三)总结、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
)记叙兰亭盛况;  
    (
)抒发人生感慨;  
    (
)交代作序目的。

五.课堂小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