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标签:
教育 |
|
兰亭集序 |
主备人 |
|
|
总 课 时 |
|
课型 |
审核人 |
|
授课时间 |
|
讲授 |
二次备课人 |
|
三维目标 |
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
|||
教学重点 |
体会文章的景趣之美、情趣之美、理趣之美 |
|||
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
|||
学情分析 |
|
|||
教学方法 |
阅读法、自主探究、串讲 |
|||
教学课时 |
2课时 |
课 前 预 习
一.预习要求
二.预习自测题
1.给下边加横线字词注音:
三.补充材料——王羲之及其书法
羲之书法在当时即享大名。评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人对其书法推崇备至。
羲之家学渊源,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受到严格训练。稍后又从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名铄)学书。稍长四处游历,见得前辈书法家李斯、曹喜、蔡邕等人所书碑刻,于是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创作出风格轻灵优美、潇洒飘逸的新体,从而突破了汉魏质朴厚重的古风。
羲之的楷书出于前师但有所创新,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潇洒纵横,何拘平正”。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千古独步。行书与草书一样,本是在文字的具体使用中为了方便而自然产生的“急就章”。王羲之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终于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今观其书,的确俊逸遒劲,笔势纵横,在用笔、结构、点画搭配等方面极富变化。全篇看来,纵则有行,横则无列,气韵生动,笔意畅通,给人以神采飞扬、起伏跌宕之感。
到了后世,书论者对他更是推崇备至,无以复加。梁武帝萧衍称赞其书云:“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钟。大费周折从民间得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在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太宗对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可争议的。
课 堂 教 学
第一课时
【课堂目标】
1.了解文体及作家作品。
2.赏析文章的第一段,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教学内容】
一.课前检测
二.新课导入
三.目标展示[参见“课堂目标”]
四.走近作者
五.解题[链接“课前预习”]
1.兰亭集会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跋:附在文章或书籍后面补说正文、评说内容,说明写作过程、心得体会及相关考证的文章。又作“后题”“题后”“后序”“后叙”。
“序”和“跋”的体材,有的近似于论说文,有的近似于记叙文,还有的很像抒情散文,不管抒情也好,叙事也罢,都有议论评价渗透、包含其中。
“序”和“跋”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对正文进行说明、评价,但在语言上却略又不同,“跋”是对“序”再作补充,所以一般都写的简劲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六.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七.研习第一段内容
第二课时
【课堂目标】
【教学内容】
一.课前检测
二.导入本课
三.目标展示[参见“课堂目标”]
四.研习文本
(一)研习文章第二段
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6.落实重点字词
2.落实重点字词
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三)总结、理清文章思路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