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
(2020-09-11 13:16:5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资料 |
归去来兮辞·并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及注释
序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二是文言文翻译也重点考查实词的理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平时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方法一 联想迁移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联系教材、联想成语
规律探寻
昭(人名)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2009年高考课标卷)
译文:朱昭带领全城老幼绕城固守,以抵御敌人攻击的力量。
缠绕 环绕 祖母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白吃饭 尸位素餐
译文: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啊,可不要吃白饭啊。
吾亦望汝副其此心。(95全国) 符合 名副其实
译文:我希望你也要有与你父亲一样的心肠。
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2009年高考课标卷)
译文: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地。
逼近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高考掠影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邓愈镇江西,数延见。(2011年高考全国卷)招请 邀请 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
译文:邓愈镇守江西的时候,多次邀请熊鼎相会
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2011年高考山东卷)停止 学不可以已。《劝学》
译文:不要停止,继续说。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
泽命不渝,信也(2011年高考山东卷)改变 变更 矢志不渝
译文: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改变),就是信。
籍之以为厢兵 (2010年高考湖北卷)登记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译文:登记在册作为厢兵
方法二 对称结构推断法
古人喜欢讲究对称美,古诗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非常多。这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或词组)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已知词语的词义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
规律探寻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安逸享乐
译文: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多余
译文: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
求全责备 要求
译文: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丢弃
译文: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高考掠影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2011年高考北京卷)大体 大的方面
译文:不考虑他大的功绩,总结他大的善行,而只是计较他的小节问题。
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2011年高考湖北卷)遭受
译文:外部遭受了项羽的焚烧的灾难,内部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祸患
讲章句,课文字而已。(2009年高考译文:四川卷)学习
译文:讲讲章句,学习学习文字罢了。
方法三 汉字字形推断法
汉字属表意文字,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有着密切地联系。通过对一个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往往可以推断出其大致的意思。一般来说,“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多能直接反映出其本义;而形声字其形旁多属象形符号,它们虽不能直接反映出该字的意义,却表示了该字所属的意义范围,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其大体的意思。
规律探寻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双目失明
译文: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抚军厚赉成。赏赐
译文:巡抚重赏了成名
夜缒而出,见秦伯 。用绳子拴着从上往下送
译文: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
系燕父子以组。绳子
译文: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卖出米
译文:二月里春蚕始生就预先出卖新丝,五月里秧苗还在田里又预先出售新谷。
高考掠影
解释下列句中“籴”字的含义: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2001北京卷)
译文:贫苦民众即使是平价也不能买进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2004全国I)
译文: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址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
方法四 语法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倒装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定)主〔状〕谓〈补〉(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我们推断实词时可以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先确定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
分析成分→推断词性→推测词义
规律探寻
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
译文: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
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固的地势
译文:占据了殽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
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 97年全国 )制裁
译文:一个侍卫军军士犯了法,权善才依法查办了他。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视力
译文:视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
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上佩着
译文: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
高考掠影
例1“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2000年)这个选项中,“樵”解释为“打柴”对吗?
【推断】“樵”前面有动词“取”,可见“樵”是它的宾语,名词。词义应该是“木柴”。“打柴”显然不当。
译文:亲自放驴,拿柴来烧火煮饭。
例2“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 城:构筑城墙
(07年海南、宁夏卷)这个选项中,“城”解释为“构筑城墙”对不对?
【推断】“城”后面是名词“州”, “城”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作动词用。词义“筑城墙”显然是正确的。
译文:开始兴建州城,城墙长十三里,屯田二十四处,教百姓种植茶树、麦子
例3 2001年全国题第14题。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答案:B
主谓短语,作“惟恐”的宾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应译为“其他将领到来”
方法五 语境分析推断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利用语境分析法应注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都能为我们提供情报一把推断词义的钥匙。
高考掠影
1、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2011高考广东卷)
译文:山村里的老百姓以成群的猴子偷吃田里的粮食为苦恼,每天早晨一定发射火箭惊扰猴群。罗公问明这样做的原因,下令捕获一只猴子来,剃除猴身上的毛发,在猴子的脸上画上大眼睛怪物的样子。第二天早晨等猴群来的时候,把这只猴子放出去,猴子都被惊吓跑了,之后就不敢再来了。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
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苦:痛苦 苦于 以……为苦
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纵:腾跃 放开
2、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 《陈公弼传》(2011高考江苏卷)
译文: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
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
以公少年易之易:更换 轻视
方法六 字音分析推断法
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运用相当普遍。对于一个词,当我们用本义及其引申义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时,我们就应该想像一下它是否借用为与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词。
高考掠影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2011年高考全国卷)通“掌” 执掌
译文:元代末年熊鼎被乡里推举执掌龙溪书院。
乃易其弊衣。(2010年高考天津卷)通“敝” 破旧
译文:于是换下了叶限的破旧衣服。
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2010年高考山东卷)通“猝” 仓促
译文:又擅长用车,仓促之间不能办成。
方法七 邻字帮助推断法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用已知邻字推断未知实词词义。
举例印证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赤壁之战》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译文: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疲惫不堪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三国志 》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方法八 代入检验推断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举例印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 02年全国卷 )
A、专以射为戏,竟死。(独把射箭当作游戏,一直到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李广带兵,缺草断粮的时候,看到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卫青想向上级写信报告天子军队挫折)
曲折: 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李广自成年与匈奴打了七十多次仗)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