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山子传

(2020-09-07 20:25:19)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资料

方山子传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2
、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3
、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研读课文;

1
、 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呢?

明确:()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
)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
)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
)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

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2
、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
、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4
、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的,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5
、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6
、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四、概括主旨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预习作业

1、自行读熟《方山子传》疏通文句,弄懂文意,给生字词注音,标示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字及重要句式。

2、你认为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3、自行置疑,每位学生争取至少提一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校读。学生互读、齐读。(古文必须要重视“熟读课文”)

二、知识预备。(检测学生自学效果,落实目标1

1、根据课文内容填补词语。(落实教学重点之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

稍壮,___________,欲以此________________,然终不遇。

_____________,不与世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余告之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余宿其家。_____________,而妻子奴婢,皆有_____________;余既耸然异之。

今几日耳,_____________,犹见于眉间,而岂_____________哉!

然方山子_____________,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独来穷山中,此岂_____________哉!

【参考答案】折节读书,驰骋当世,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俯而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自得之意;精悍之色,山中之人。世有勋阀,今已显闻。弃不取,无得而然

师:边让学生填词,边落实翻译,老师对每一句的所写内容做简洁概括。

这写的是方山子的人生经历。

这写的是方山子的特立独行。

这写的作者初遇方山子时的情景。

这写的是方山子人生角色的转变。

这交代的是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这写的是方山子的人生取向及作者对他的直接赞肯!

师:通过这种填词的方式,帮助学生基本梳理了课文的基本内容。接下来是整理文言基础知识。

2、基础知识检测整理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犹见于眉间( )
前十有九年( )
往往阳狂垢污( )

方山子傥见之与 ( )

【参考答案】(有,通“又”; 见,通“现”显现; 阳,通“佯”假装,与通“欤”语气词吧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
欲以此驰骋当世( )

而高( )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使从事于其间( )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参考答案】(古义: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 今义:指纵马奔跑

古义:帽顶 。今义:指房屋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古义:任职。 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古义:的原因。 今义:因果连词)

3)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闾里之侠皆之( )

余既耸然 )

见方山子两骑( )

得帛千匹( )

亦足以富乐

方山子马独出

【参考答案】宗,名词动用,尊奉。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岁,名词作状语,每年。使动用法,使……富足快乐 使动用法,使……愤怒。

4)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过岐亭,见焉, )

少无俗韵,性本爱丘山 )

适 不以物伤性,将何而非快 )

处分兄意,那得自任专 )

【参考答案】 恰好,副词;适应,动词;到、往,动词;顺从,动词

5)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方屋而高( )
何为而在此?(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
使骑逐而射之( )

【参考答案】和,并列连词 却,然而,转折连词 并、接着,表承接连词

6)指出下面句式类型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徒步往来山中

庵居蔬食 ( )

【参考答案】判断句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三、诱思导学

1、课文导入

生齐读:

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一起“乌台诗案”,把苏轼贬到黄州。苏东坡在黄州的精神遭遇,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师点评:

“幽人独往来,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苏轼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产生了。而人物传记《方山子传》也作者被贬黄州时写的一篇托文言志的名篇,作者在与朋友对话,对话的核心是: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与不遇之变,假如人生不遇,生命该如何取向?文中,方山子给出了一份答卷,而且这份答卷感动了大文豪苏轼。

2、文本鉴赏(目标2

[鉴赏重点] 通读全文,挖掘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文本细读,学习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牵一发动全身、层层追问的文本解读法。

师: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啊,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

问题1作者与方山子遇见时,他的表情如何?

生: 惊讶,

师:用文中的词是

生:矍然

师:作者惊讶,方山子怎么会在这里呢?

问题2:这里具体是指什么地方?

生: 光、黄间,岐亭,

师:这一带我们用文本中出现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

生:穷山中

问题3方山子在穷山中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生:庵居蔬食、环堵萧然、人莫识

师:方山子是作者的故人即老朋友,从作者刚才惊讶的神情可知,方山子本是不应生活在这穷山里的。

问题4在作者记忆里,方山子本应该生活在哪里的?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生:洛阳、园宅、得官、显闻、富乐

师:这是两种多么迥异、悬殊的两种人生际遇呀

问题5方山子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到了穷山中呢?是像苏轼那样被贬到了这里的吗?

生:不是,是他自己放弃的

师:是他无缘无故就放弃了那一份通俗意义上的闪亮人生吗?

生:他不得志、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问题6方山子人生不遇,是因为他没有才干吗?

生:不是,他自谓一世豪士,折节读书

师:那方山子也称得上是什么的人才

生:文武全才

问题7那么,方山子人生不遇的根本原因应是什么?

生:朝廷腐败、社会黑暗

[总结1]:世道浑浊,人生不遇,方山子不甘逐其流,不屑扬起波,于是毅然弃俗世中熙熙攘攘的显闻、富乐,选择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生活,回归生命本身。这份生命取向惊世骇俗,我认为这是方山子之“”第一层含义。

师:那么第二层含义是什么呢?在文本中,作者在“异之”之前加有一个修饰词“耸然”大家注意没有?这是一个表程度的修饰词,这提醒我们,方山子之“”还有更让作者感到惊讶的内容?

问题8:方山子生活在穷山中的精神面貌如何?

生:怡然自得、自由自在、自我满足……

师:你们怎么了解到的?

生: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师:这又不是写方山子的

生:这是侧面烘托

[总结2]:做出一份弃富贵守清贫的选择对于通俗意义上的人生已不容易,而能在清贫中活得怡然自乐、活得通脱则更不容易。所以我认为方山子之“”的第二层含义是:他安贫乐道,活出了一种人生意境!

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1、世道浑浊,人生不遇,弃富贵荣华;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的生命取向让人惊异!

 

 

2、不悔选择,安贫乐道,活出一份云淡风轻的人生意境,让人惊叹!

四、疑难解析

[问题1] 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参考答案】这是一次很生动传神的人物细节刻画。俯仰之间是一份人生况味,是一种人生姿态!不答是因为不遇的人生悲苦痛楚本不可答,然亦不必答,同是天涯人落沦;继而仰天一笑,那是方山子对待生命态度,笑对人生,放下沧桑,不以物伤性,自得人生!

[问题2] 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参考答案】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独特的品德与修养,及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问题3]文章结尾叙及光、黄间的其他异人,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提升文本的广度,表达自己对方山子及其志同道合的所谓的“异人”们的欣赏之情。

异人 显于外:颠疯、肮脏; 常人 显于外:堂皇、冠冕

藏于内:清醒、高洁 藏于内:肮脏、污浊

[问题4]……

[]板书设计

生命取向、生命意境

:得官、显闻、园宅、富乐

:穷山、庵居蔬食、环堵萧然、人莫识、自得

 

 

 

方山子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归纳文言知识点。了解作者。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教学难点: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课前给大家讲个故事。宋朝有一位文学家苏轼,又叫苏东坡。他擅长诗词,文章也写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不过有一次,有人参奏他写诗讥刺朝政,皇帝很生气,就把他从朝中贬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他们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来一些美女,在一边歌舞助兴。可是陈慥的夫人柳月娥很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尤其不满意的就是陈慥喝酒时找美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有时,美女们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全都赶走,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不敢找美女来陪酒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两人讲来讲去,越讲越泄气。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我知道有两个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咱们边听边喝,不是挺好吗?"陈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又觉得人世也有美好的东西。没料到夫人的丫鬟听见了,赶紧向夫人禀报,夫人从屋里出来怒火中烧。两人只好散了。

第二天,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陈慥。这首诗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晚上不睡觉。说了半天,护法的狮子来了,这么一叫唤,吓得您连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荡荡的。说河东狮子,是因为柳月娥老家是河东人。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同时,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这个陈慥是谁呢?他有着怎样的家世和人生经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他。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高级厨师,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现代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我要是生活在苏轼那个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嫁他。同时,民间传说苏轼还有个妹妹叫苏小妹,是个才貌双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给了秦观,其实这是民间传说的,是民间杜撰的,不是事实。

诗人: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

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

词人: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词作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家: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高级厨师: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

【文言知识点】

1 通假字:前十有九年:

犹见于眉间:。 往往阳狂垢污:

2 古今异义词: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像,古义,流传下来的样子。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男人的配偶。

3 词类活用:

余既耸然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语,每一年。

4 特殊句式: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 鹊起于前:状语后置。

【内容解析】

1 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

明确:第一段,直接叙述,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第二段,细节描写,写了他乡遇故知。第三段,倒叙,细节描写,写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第四段,补叙,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对方山子的赞颂。

2、第一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4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明确:(1)他与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2) 生活态度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 待人接物的方式与常人不同: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4) 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换句话说:对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这也是本文主旨。)

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明确: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作业布置:预习《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板书设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