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大德不逾闲

标签:
云水随缘论语教育时评文化 |
分类: 读书摘要 |
【原文】19·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译文】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简析】大家知道《鸿门宴》樊哙说过一句话:“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干大事可以不考虑细微末节,行大礼不避小的责备。
评价一个人,要有大是大非的观念,《论语·宪问》(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大致意思是,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这是在评价一个人的是非功过时,应当观大节,看主流,而不应斤斤计较于细微未节,更不能抓住一点不放,以小节之过否定大节,把人一棍子打死,把事情全盘否定,充分说明“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