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管仲非仁者与?

标签:
云水随缘论语教育国学文化 |
分类: 读书摘要 |
【原文】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带来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要像夷狄人一样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不进化呢。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简析】成语“披发左衽”出处就是这里。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上节子路对管仲的事情发表了议论,这里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也有同样的疑问,也可以说,孔子对子路讲的话,子贡没有听懂,也可能是另一个时间说的同一事情。
管仲到底是不是仁人呢,孔子再次做了阐述,做了解释工作,高度评价了管仲,同时,再次指出人死不能自杀,要对社会有贡献。
上面三节讲的是“齐桓晋文之事”,对于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有一段话,原文如下:《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大致意思是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这里孟子为什么说,孔子之徒没有讲过,所以,不说。实际上,孔子在这里是讲过的,不可能孟子不知道。主要是,孟子劝梁惠王行王道,不要行霸道,所以说,不知道有“齐桓晋文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