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标签:
云水随缘子贡苏武孔子宗族 |
分类: 读书摘要 |
【原文】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g)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shāo)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很坚强的做下去,那是小人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简析】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其实这是孔子“士”这个阶层的一个分级,一共是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像他的弟子子贡,善于外交,能维护国家利益。苏武牧羊的故事就是讲的“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事例。故事大意是:西汉时期,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苏武誓死不降,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毡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在北海边牧羊十九年,才被释回。
其实,做人不能使于四方,能做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也是不错的了。无论是身在外地做官、经商、打工,还是身处农村或城市,处理好亲友、宗族、邻里关系也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自身修养的表现,尤其是在农村,做好更不容易。比如,我们身边的事例,家里能开将军府,但是,在村里乡邻中间没有人说好的,这是做人的失败。
再说,如果上面这些事情都没有机会做,也不要紧,自身修养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也称得起是一个优秀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