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2-08/15/c_123583359.htm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这就是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破窗效应”理论。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刚扫干净的大街,因为有了第一口痰,便随即有了第二口痰,有了其他的垃圾;安静的学校图书馆,因为有了一小部分人的窃窃私语,不一会儿说话声便越来越大;美丽的风景名胜区,因为有人刻了一个“到此一游”,几个月后便成为了信手涂鸦的“乐园”。不良细节及小事对人有明显的暗示效果,其对事件的结果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恶性影响。
纽约的地铁曾被认为是“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针对纽约地铁犯罪率的飙升,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以“破窗理论”为师,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案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携带凶器。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转。他的做法显示出,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温床。针对这些看似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违章行为大力整顿,大大减少了刑事犯罪。
“破窗”的影响是非常隐蔽的,但后果又是非常可怕的。“破窗理论”的核心是把握“及时修复”四个字。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想引导一个好的环境,除了要维护外,还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我们若从小事抓起,使及时的治理和纠正深入到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常常能有很好的效果。环境好,不文明的举止也就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则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与这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
丘吉尔在战争时期曾下了一道命令,当一些建筑物在纳粹的轰炸下损毁时,只要是损坏不大的地区,破碎的窗玻璃必须尽快更换,绝不能让一些本来可以修复的建筑物被人荒废不理,看起来像个废墟。因为丘吉尔知道,一旦凌乱和无序的气氛被纵容,这种气氛像瘟疫一样蔓延,就会对政府的管治产生威胁。
从“破窗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