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反思——有感而发,权作自我探索
(2012-10-23 22:53:13)
标签:
心理教育抚顺二中白云阁青爱教育青爱小屋杂谈 |
分类: 心情日记 |
感觉已经很久很久没能静下心来打理下自己的内心了,每天被事务缠绕着,难有空闲。如此匆匆忙忙地活过,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顾得了这边,便可能要忽视了另一边。做精了这头,便可能放粗了另一头,即便自己是个铁人,也终难答对好各路神仙,包括身边的孩子们。
心理课堂是有限的,当一个人的精力要顾及到几千学子、几大课题还有其他各类事务时,怕也只有蜻蜓点水的份。所以,说句实在话,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发地觉得个人精力有限,而工作空间无限,人们需求无限,仅靠一个人的奔走呼号,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是很难有效系统推进和实施的了。而自己本来又不是个只在课堂、心无旁骛的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是在做着并不属于或者说并不必需自己去做的工作,比如防艾教育,比如性健康教育,比如爱心公益意识培育等等。当然这些只是人们传统观念中认为并不重要的教育内容,事实上学生们的健康成长真地不需要这样人性化的教育吗?
心理教育早该提上日程,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并不具备专业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条件,从师资到实施。像二中这样,即便有专业教师,有不错的硬件配置,但从政策层面上来看,也依然是灰溜溜做事的状态,无大纲、无教材、无标准、无评估,一切都在凭着专业教师的自我探索与职业良知推进中,又如何能够规范实施呢?
想一想,十年来自己所实施的心理辅导课程,到底有怎样的实效性?与孩子们的实际需求吻合度到底如何?有多少孩子能真正理解我课程设置的初衷?又有多少老师及领导能真正理解心理教育的内涵及效能?这其实是需要调研的,需要好好听听孩子们的回馈,听听孩子们的需求,也听听家长、老师们的需求,而后,我们再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设计出符合二中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需求的课程来。否则,很可能是一番好心,却并不一定能真正收到预期的效果。
但无论如何,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是必需的。课堂上是一种心理的沟通、理念的传播及方法的训练,是发展性的预防性的教育。课后的个体及团体辅导,是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室的大门会永远向师生敞开,有需求者请提前预约即是,这里的工作系保密范畴,除非是超越了保密的范围者,需提交相关部门或领导、家长等,协同支持求助者。这里的工作又有谁会清楚呢?偌大个校园,遭遇困境希望得到心理帮助者不少,但我相信相当大部分的个体求助者回到教室时绝不会大肆渲染自己如何如何接受心理辅导的。所以,如果不是我们自己做好工作记录的话,这一部分工作几乎是无人知晓也无人问津的,是隐形的工作。
一个学期,接待80-100个个体咨询者,便相当于完成一个年部心理教育课程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再做100个小时的个体咨询。这种辛苦也只有自己心知肚明了。很多时候,看到孩子们那么无助、痛苦不堪时,我的内心不可能不受到触动。孩子们得到心理辅导了,又有谁来理解和支持心理教师自身呢?已很辛苦,也在竭尽全力地做着本职的工作,但依然感觉到自身力量的淡薄,无法有效帮助到每一个求助者,因为我们不可能有能力去改变孩子们所生存的每一个环境,尤其是其家庭成长的环境。
还记得2008年启动家长课堂时,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原来是“家长有病,给孩子吃药”,现在我特别希望是“孩子有病,应该给家长吃药”。可能说得太过直白,但直到今天,我仍然是这样认为。仔细翻阅每一个咨询记录,不难发现,几乎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存在。学校的教育、帮助的对象是学生,我们又如何能帮助到家长?现在的教育实在太过功利,社会、家庭、学校、领导、家长、学生……有多少人会真正放得开自己,真正关心孩子们的心身健康发展?而又有多少人满脑子里只有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与名次?这几天与相关领导及心理社团的孩子们聊天时,一直在探讨家长课堂的实效性问题。我个人认为自己算得上是个比较有教育梦想的人,总是希望通过我们一小撮人的努力,能够对现今的素质教育有所促动,所以,尽管困难重重,还依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比较先进的、理性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引入抚顺,引入家长们的成长课堂。但几次的努力都令我心寒齿寒。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的讽刺感不时在心中萦绕。吃着地沟油的命,却在操着中南海的心。但是,我要放弃吗?梦想夭折,伤着的不只是自己,而是太多“水深火热”中的孩子们,以及如我一样有着同一梦想的朋友们!答案是肯定的,认定的事情绝不会轻易放弃的,哪怕再多坎坷再多风险抑或再多误解或谩骂,我都不可能因为一部分人的不解而停止前行的脚步的,这才是那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农民孩子的本色!
课题研究工作依然会有序进行,其中乐趣当然也只有事中人自己最清楚,不必赘言。
一气呵成,自然流露上面这些文字,没有特别主题,只是看过一段文字后有感而发。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依然故我,本色使然。倒是有机会需要再跟孩子们做些交流,努力让仅有的几次心理课程,能更具实效性。这是自己能做的、可控的,也是非常值得多些投入和仔细玩味的!路子又清晰了,今晚能睡个好觉,心绪也理顺了许多,终于有了种心落地的踏实感了。已经习惯了用文字表达自我的人,憋了这许久也真是难为自己了。今天确属不吐不快,一天发了三篇由心而发的文字,算作纪念了。
几年来所得荣誉不少,交流机会也不少,墙面上贴金的东西也不少,不过都是一种包装而已,学校有学校发展的需求,当局有当局的规则,而于个人,做事不为名利,一切随缘。不拒绝、不苛求,在哪山唱哪山的歌就是,毕竟自己只是平民百姓一介,专心在自己所钟爱的青爱教育事业上已够费心力的了,不可能在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上再耗费一点心力的,做人、做事的底线即在此。
做好本职,本是天职,不需海口,更无需媚俗,以此结语。
心理课堂是有限的,当一个人的精力要顾及到几千学子、几大课题还有其他各类事务时,怕也只有蜻蜓点水的份。所以,说句实在话,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发地觉得个人精力有限,而工作空间无限,人们需求无限,仅靠一个人的奔走呼号,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是很难有效系统推进和实施的了。而自己本来又不是个只在课堂、心无旁骛的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是在做着并不属于或者说并不必需自己去做的工作,比如防艾教育,比如性健康教育,比如爱心公益意识培育等等。当然这些只是人们传统观念中认为并不重要的教育内容,事实上学生们的健康成长真地不需要这样人性化的教育吗?
心理教育早该提上日程,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并不具备专业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条件,从师资到实施。像二中这样,即便有专业教师,有不错的硬件配置,但从政策层面上来看,也依然是灰溜溜做事的状态,无大纲、无教材、无标准、无评估,一切都在凭着专业教师的自我探索与职业良知推进中,又如何能够规范实施呢?
想一想,十年来自己所实施的心理辅导课程,到底有怎样的实效性?与孩子们的实际需求吻合度到底如何?有多少孩子能真正理解我课程设置的初衷?又有多少老师及领导能真正理解心理教育的内涵及效能?这其实是需要调研的,需要好好听听孩子们的回馈,听听孩子们的需求,也听听家长、老师们的需求,而后,我们再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设计出符合二中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需求的课程来。否则,很可能是一番好心,却并不一定能真正收到预期的效果。
但无论如何,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是必需的。课堂上是一种心理的沟通、理念的传播及方法的训练,是发展性的预防性的教育。课后的个体及团体辅导,是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室的大门会永远向师生敞开,有需求者请提前预约即是,这里的工作系保密范畴,除非是超越了保密的范围者,需提交相关部门或领导、家长等,协同支持求助者。这里的工作又有谁会清楚呢?偌大个校园,遭遇困境希望得到心理帮助者不少,但我相信相当大部分的个体求助者回到教室时绝不会大肆渲染自己如何如何接受心理辅导的。所以,如果不是我们自己做好工作记录的话,这一部分工作几乎是无人知晓也无人问津的,是隐形的工作。
一个学期,接待80-100个个体咨询者,便相当于完成一个年部心理教育课程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再做100个小时的个体咨询。这种辛苦也只有自己心知肚明了。很多时候,看到孩子们那么无助、痛苦不堪时,我的内心不可能不受到触动。孩子们得到心理辅导了,又有谁来理解和支持心理教师自身呢?已很辛苦,也在竭尽全力地做着本职的工作,但依然感觉到自身力量的淡薄,无法有效帮助到每一个求助者,因为我们不可能有能力去改变孩子们所生存的每一个环境,尤其是其家庭成长的环境。
还记得2008年启动家长课堂时,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原来是“家长有病,给孩子吃药”,现在我特别希望是“孩子有病,应该给家长吃药”。可能说得太过直白,但直到今天,我仍然是这样认为。仔细翻阅每一个咨询记录,不难发现,几乎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存在。学校的教育、帮助的对象是学生,我们又如何能帮助到家长?现在的教育实在太过功利,社会、家庭、学校、领导、家长、学生……有多少人会真正放得开自己,真正关心孩子们的心身健康发展?而又有多少人满脑子里只有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与名次?这几天与相关领导及心理社团的孩子们聊天时,一直在探讨家长课堂的实效性问题。我个人认为自己算得上是个比较有教育梦想的人,总是希望通过我们一小撮人的努力,能够对现今的素质教育有所促动,所以,尽管困难重重,还依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比较先进的、理性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引入抚顺,引入家长们的成长课堂。但几次的努力都令我心寒齿寒。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的讽刺感不时在心中萦绕。吃着地沟油的命,却在操着中南海的心。但是,我要放弃吗?梦想夭折,伤着的不只是自己,而是太多“水深火热”中的孩子们,以及如我一样有着同一梦想的朋友们!答案是肯定的,认定的事情绝不会轻易放弃的,哪怕再多坎坷再多风险抑或再多误解或谩骂,我都不可能因为一部分人的不解而停止前行的脚步的,这才是那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农民孩子的本色!
课题研究工作依然会有序进行,其中乐趣当然也只有事中人自己最清楚,不必赘言。
一气呵成,自然流露上面这些文字,没有特别主题,只是看过一段文字后有感而发。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依然故我,本色使然。倒是有机会需要再跟孩子们做些交流,努力让仅有的几次心理课程,能更具实效性。这是自己能做的、可控的,也是非常值得多些投入和仔细玩味的!路子又清晰了,今晚能睡个好觉,心绪也理顺了许多,终于有了种心落地的踏实感了。已经习惯了用文字表达自我的人,憋了这许久也真是难为自己了。今天确属不吐不快,一天发了三篇由心而发的文字,算作纪念了。
几年来所得荣誉不少,交流机会也不少,墙面上贴金的东西也不少,不过都是一种包装而已,学校有学校发展的需求,当局有当局的规则,而于个人,做事不为名利,一切随缘。不拒绝、不苛求,在哪山唱哪山的歌就是,毕竟自己只是平民百姓一介,专心在自己所钟爱的青爱教育事业上已够费心力的了,不可能在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上再耗费一点心力的,做人、做事的底线即在此。
做好本职,本是天职,不需海口,更无需媚俗,以此结语。
前一篇: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课堂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