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清源与独孤求败

(2014-12-21 14:48:03)
标签:

体育

分类: 与其他作家之比较

金庸1955年开始写小说,次年,与梁羽生等人合写《三剑楼随笔》。《随笔》中那篇《历史性的一局棋》,金庸谈的就是二十二岁的吴清源挑战本因坊秀哉的那局棋;另一篇《围棋杂谈》,金庸也充满敬意地谈到吴清源。

吴清源生平出过两份回忆录性质的书稿,一是2002年发表的《中的精神》;一是1984年的《以文会友》,由日本的白水出版社印行,四年后,台湾独家出版社推出该书的中译本,改题为《天外有天》。《天》书中,有一张吴清源与金庸下“指导棋”的照片,又有金庸所作序言,《崇高的人生境界》。文中,金庸谈起自己最佩服的人:“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金庸说他“自幼就对这两人感到一份亲切”。因为佩服范大夫,“我曾将范蠢作为主角而写在《越女剑》的一个短篇小说中”。金庸又对吴清源那“不世出的天才充满景仰之情”,吴先生的人品与棋品,应该也会在金庸小说中留下一点印记的。

吴清源说在他和木谷实提出“新布局法”之前,“日本的初学者,一般都会被要求背定式”(中信出版社《中的精神》206),这就像“五岳剑派中各有无数蠢才,以为将师父传下来的剑招学得精熟,自然而然便成高手”,华山派掌门岳不群课徒,尤其如此,书中写道:“岳不群课徒极严,众弟子练拳使剑,举手提足间只要稍离了尺寸法度,他便立加纠正,每一个招式总要练得十全十美,没半点错误。”

围棋中的“定式”大致相当于武侠小说中的“招式”,“定式”的弊病就是“招式”的弊病:“‘定式’这一名词本身就不好。既然说是‘定式’,就容易被字面的含义所束缚,使人总是想当然地把它奉为固定不变的东西。可以说走式本来只是个单纯的标准而已,为了向初学者传授时方便才被过分地固定化了。因此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要像奴隶一样被它打上烙印而盲从于它。”(北京燕山出版社《天外有天》170页)

吴清源又说:“死记硬背究竟是否有意义,我对此表示怀疑。我的指导是‘忘记定式’。” 中信出版社《中的精神》207风清扬也反对“死记硬背”的学剑方式,一再对令狐冲强调:“招数是死的,发招之人却是活的……这个字,你要牢牢记住了。学招时要活学,使招时要活使。”他对令狐冲的指导是:“你将这华山派的三四十招融合贯通,设想如何一气呵成,然后全部将它忘了,忘得干干净净,一招也不可留在心中。待会便以甚么招数也没有的华山剑法,去跟田伯光打。

吴清源并不彻底否定“定式”,他说:“定式中也有好的东西。但是,我认为要摆脱原先的旧习惯,这才是最重要的。”《中的精神》207)又说:“应该把定式只当作一种‘标准’,顶多记住五十至六十种基本形也就足够了。而后再靠自己的棋力,全力以赴地去下自己能透彻理解的棋即可。”(《天外有天》171页)风清扬所传“独孤九剑”剑意,大致也是如此。

吴清源的《天外有天》比金庸的《笑傲江湖》晚出十五年,他的《中的精神》一书更比《笑傲江湖》晚出三十多年,但吴氏“新布局法”又比《笑傲江湖》早出三十多年,因此,我认为金庸(或独孤求败)创出“独孤九剑”,其灵感,部分来自“新布局”。

关于“新布局”,吴清源如是说:“不受任何繁杂的定式束缚,……为昔日的小目定式所束缚一时的布局终于解放,人们布局的思维方法也获得自由,棋盘上的世界似乎越来越宽阔了。”(《天外有天》40页)“独孤九剑”亦不受任何繁杂的招式束缚,而终于解放。

吴清源与风清扬,看起来,好像同属“清”字辈,但金庸小说中,与吴清源最相近的人物,却不是风清扬,是独孤求败。吴清源是“新布局法”的两个创造者之一,独孤求败则是《神雕侠侣》中的“独孤剑法”和《笑傲江湖》中“独孤九剑”(两种剑法并不相同)的创始者。

金庸在《崇高的人生境界》文中也谈到吴清源“在近百局‘十番棋’中将当世高手尽数打得降级”的神奇战绩,这近百局棋,从1939年一直下到1955年,1959年,金庸开始写《神雕侠侣》,独孤求败,于此横空出世!

吴清源的天才与“超天才”,甚至不在于“苦战了十五年之久,在十盘棋的擂台上接连击退所有的对手,获得了‘当代第一人’的崇高地位”(《天外有天》145页),更在于“从那以后,寻遍天下也找不出能与我在十盘棋的擂台上相抗衡的合适对手,所以读卖新闻社就此宣布擂争十盘棋的所有计划都彻底告终了”(《天外有天》144页),此时吴先生的口气,就很像《神雕侠侣》中的独孤了:“剑魔独孤求败既无敌于天下,乃埋剑于斯。呜呼!群雄俯首,长剑空利,不亦悲夫!”《笑傲江湖》中,风清扬则道:“创制这套剑法的独孤求败前辈,名字叫做‘求败’,他老人家毕生想求一败而不可得。”

金庸说:“在两千年之久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堪与吴清源先生比肩。”金庸小说,从《越女剑》的春秋时期写到《雪山飞狐》的清乾隆年间,时间跨度两千年,其间也没有哪一位人物的剑法堪与独孤求败比肩。

说吴清源就是独孤求败的唯一的“原型”,太武断了;说金庸写出独孤求败和他的剑法,与吴清源毫无干系,就更武断了。

吴清源与金庸都参加过2001年的“贵阳国际围棋文化节”,金庸当时说过:“吴先生有一段时候,所谓日本最高的高手,全部被他打败,发扬我们中国的围棋的精神,像独孤九剑这样,(他的棋)没定式的,(招式)随时可以变化的,绝对创新,变化无穷,所以对方也招架不了,好像风清扬这样的。”

吴清源说自己“有一个怪癖,越是被人反对,越是一味地固执到底”( 《天外有天》127页),似乎金庸也有类似的怪癖,是否多少受了吴清源传染,就不好说了。

在《崇高的人生境界》中,金庸说:“吴先生爱读‘易经’、‘中庸’,在宗教上信奉各教殊途同归的红卐教。他的奕艺,有哲学思想和悟道作背景,所以是一代的大宗师。”吴清源“信奉各教殊途同归的红卐教”,可能对金庸也有影响。金庸固然不奉此教,但他的小说写到伊斯兰教、明教,就没有一丝“攻乎异端”的义愤,而表现出相当理解与尊重的态度。

从“五四”到“五一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太彻底,太疯狂。旧文化,虽旧,也没旧到“木乃伊”的份上,到20世纪,仍可焕发出新生机,眼前的实例,便是吴清源的“新布局法”与金庸的“新武侠小说”。吴清源布局之新与金庸小说之新,皆大得益于华夏旧文化。金庸说:“中国文化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有如血管中流着的血,永远分不开的。”吴清源说:“要达到‘中’的境界,并非易事。这需要精神上的修养。所以,我一直很重视信仰。从5(虚岁)开始,我就学习《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至今我仍然坚持每天研究《易经》。”吴清源逝去,江铸久作《师父吴清源》,说:“吴老师的国学底子非常扎实,……吴清源、木谷实携手共创新布局的时候,……才20岁出头的吴清源,能够有这么大的视野,让人不能不钦佩,只有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人才有这样的本领。……吴老师吸取的是日本棋界的术,而道的部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的。”(原载2012124日《南方周末》又有《解放日报》记者问江铸久,棋坛会不会再出一位像吴清源这样的大师?江答:“达到老师技术的,相信会有后来人,但论境界恐怕很难。”他的理由是“如今读传统国学的人越来越少了”。江铸久、芮乃伟夫妇都认为,吴清源的境界来自他的国学修养,芮乃伟说:到日本后那么多年,老师最爱读的还是中国古书。我们去时,他总给我们讲他研究《易经》的感想。

赛珍珠为英文版《吾土吾民》作序,说:“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这句话我一直喜欢,并且认为把它用在吴清源和金庸身上,比林语堂更合身。

 

                                    201412

刘国重

(《吴清源与独孤求败》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联系电话:020-87133589、8713358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