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死荫的幽谷——黑暗之书《连城诀》
(2011-03-09 22:13: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金庸作品之我见 |
《庄子》所谓“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我看早年的金庸,确乎是一诚挚的人道主义者,对转徙流离中的天下苍生,常怀一份悲悯之心,方始能以短短数语打动人心至此。
那“忧患实多”的“世人”,所指向的,应该是最广大的草根阶层。可惜,《倚天》的主要人物,没有几个可以作为底层民众的代表。底层民众的忧患、苦难与悲欢,在《倚天屠龙记》并无充分表现。
《连城诀》中的狄云与戚芳,是真正的草根、底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连城诀》,忧患之书,亦悲悯之书也。
金庸把狄云看作自己所塑造最好的一个(男)人,我不觉得奇怪。
金庸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戚芳不是优点最多的,却是缺点最少的。她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皆清白干净,无可指责。
戚芳,可以被视为金庸笔下最好的女人。
狄云与戚芳的命运,分明在诉说着中国数千年来无数底层民众的无尽苦难。戚芳,一支野花,独自芬芳(“芳”),而终于逃不出悲哀(“戚”)的命数。
千百年来,亿兆底层民众,谁又逃得出呢?
只能寄望于权贵强梁们内心可能的仁慈,还有,一点点运气——未遭权势者特别注意尚可活得稍安逸,一旦被盯上了,全没有逃脱的指望。
戚芳的一生,一直都在被人“设计”。先是,父亲“设计”她,她就成了纯真的乡下姑娘,再则为万氏父子“设计”,她就成了富家“少奶奶”。
戚芳的一生,什么都是别人给她定下的,完全不能自主。等她终于尝试自己做决定也做出了决定——救出万圭之后再与狄云逃离万家——已经走到人生的尽头。
狄云与戚芳,可以被视为千百年来底层民众的典型,一直被侮辱、被损害、被作弄、被践踏、被强制、被自愿……
最黑暗的夜空,有几颗最光芒的星点缀。
体现在狄云、戚芳、丁典、凌霜华身上的品质,是最美好的,最可珍惜的。
美好的事物,总是令人忧愁的,让人不自禁为它(他、她)担心的。
在强烈的明暗对比中,《连城诀》才显出它极大的张力。
暗,是人心的阴暗;明,是人性的光明。
凌退思、戚长发、万震山、血刀老祖有多么黑暗,狄云、戚芳、丁典、凌霜华就有多么的光耀。
黑暗如此强大,仍掩不住狄云等人的光耀;狄云等人身上固然尽显人性的光明面,在阴暗的背景下,那么的孤独无助。
《连城诀》,光明之书,更是黑暗之书。
在明暗之间,站着一个人,花铁干。花大侠并不曾摒绝黑暗投奔光明,正相反,他终于沉没在永世的黑暗之中。
在《连城》世界,花铁干的转变,其实很正常,很可以理解。
到最后,狄云武功很高了,甚至绝顶了,但他在江湖,仍是弱势,永远都是弱势。因为他不能扭曲自己,自觉斫丧本性中的善良。如此,再高明的武功,也无力击破铁屋,战胜鬼域的人心。狄云只有逃,逃到曾经的“雪谷”,像躲进桃花源。但狄云的桃源,阴冷而黑暗,不复陶渊明笔下的明媚温暖。
看查良镛《连城诀》中的狄云戚芳,总让我想起查良铮诗篇《赞美》中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