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阴真经》,与鲁迅先生
(2009-06-20 10:21:13)
标签:
杂谈 |
分类: 金庸作品之我见 |
【题记】
一
《射雕英雄传》的最初版本中,《九阴真经》的作者,乃是菩提达摩,其中的一段梵文,便称作“达摩遗篇”。
黄裳复仇的故事,并不深刻,却很有味道。
黄裳的仇家“将他家里的父母妻儿杀了个干干净净”,而黄裳“逃到了一处穷荒绝地,躲了起来。……出得山来,去报仇雪恨。不料那些敌人一个个都不见了。……他独自躲在深山之中钻研武功,日思夜想的就只是武功,别的甚么也不想,不知不觉竟已过了四十多年。……黄裳见那小姑娘已变成了老太婆,心中很是感慨,但见那老婆婆病骨支离,躺在床上只是喘气,也不用他动手,过不了几天她自己就会死了。他数十年积在心底的深仇大恨,突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那谁也躲不了的瘟疫,便是大限到来,人人难逃。”
这种事,应该很多的。(我所知的)最近的事例,出在鲁迅先生身上。
曹聚仁《鲁迅评传》引述孙伏园的说法:
“鲁迅先生的复仇观念最强烈;在日本时,每于课余习些武艺,目的就在复仇。幼年被人蔑视与欺压,精神上铭刻着伤痕,发展为复仇的观念。后来鲁迅回国,见仇人正患不名誉的重病,且已到了弥留,街谈巷议,并传此人患病的部分,已经脱落,有人在茅厕中发见。鲁迅只好苦笑,从此收拾起那一把匕首。
(后来)鲁迅常常从书架上拿下那把匕首,来当裁纸刀用……
二
“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鲁迅先生庶几近之。“复仇意识强烈”“每于课余习些武艺”,目的,仅在为自己报私仇,积极性特高。这时的鲁迅先生,就想不起“如果自己死了,剩下母亲怎样生活”了。
“泰山崩,黄河溢,隐士们目无见,耳无闻,但苟有议及自己们或他的一伙的,则虽千里之外,半句之微,他便耳聪目明,奋袂而起,好像事件之大,远胜于宇宙之灭亡。”——鲁迅这节文字,据说是在讥刺他的二弟周作人。用到鲁迅自己身上,未见得更加不合适罢?当然,须将“奋袂”,改为“拔剑”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