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别传

标签:
杂谈 |
for 《Timeout》
http://s11/bmiddle/4b03745bg8137925e5d9a&690
春节之前,我参与了几个香港人的饭局。虽然每顿饭都没有重合的人,但奇怪的是,饭后,都会看见一个人将手里的一套书转交给另一个人。至于什么东西,我不知道,只是依稀记得上面写着“盒子”二字。没想到两天之后,我去办公室,在桌上看到这个套装。当晚,又收到一条短信,来自一个旧同事,说在我桌上放了一本她编的《盒子经》,有空看看。我这才想起,这个“盒子”原来是香港那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实验音乐表演团体。
这个名字让我想起2003年,那时不知道时间的概念,每天看香港的音乐杂志《MCB》,把里面所有陌生的名字挑出来,通过一个叫Soulseek的软件搜索下载,如同上补习班一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一次听到“盒子”的音乐,就是从这个渠道下载得来的,当时没什么感觉,只觉得那是正常的戏剧配乐。直到今天看到《盒子经》才明白,原来“盒子”不仅是一支乐队,他们更像一个戏剧表演小组,音乐只是音像传播的一种手段,真正的魅力在于舞台,龚志成和彼得小话带领一番人马,用肢体、音乐、语言,与台下对话。似乎用音乐剧形容他们更加合适。
这套《盒子经》分为三册,最有意思的不是介绍乐队本身的“二十年”、“词集”和两张视频光盘,而是“对话”。起初,这部分内容想以约稿的形式呈现,让两岸三地和移居国外的华人谈论香港文化,没想到大部分收到的文字还是以描写乐队为主,而且还有更大多数的稿子一直杳无音信,于是他们只好采取B计划,“盒子”的主脑龚志成出面,采访香港文化界的同仁,让黄耀明、邱礼涛、袁志聪、游静等人谈论自己的领域以及感兴趣的话题,进而帮助读者了解香港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这其实才是“盒子”的最大意义,从1987到2007,乐队组建20年,龚志成也见证了香港边缘文化的兴衰曲折,他涉猎的不仅仅是编曲结构与旋律走向,而是整个文化领域的现象,以亲历者的身份和其他人对谈,把音乐的概念扩展到更大的范畴。
当然,如果你无意了解香港文化,也可以看看这种Q&A的文字呈现,它值得所有文字工作者学习。同时,他们用这种形式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大多数评论文章的意义只在于提出问题,但却从不会解决问题。就像邱礼涛在当中说的那样,“评论人只是拿别人的作品当你的工具,不断努力卖弄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