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教优先还是娱乐为重?
(2010-01-07 14:28:50)
标签:
杂谈 |
审查制度的出现似乎是在提示我们,娱乐产品除了娱乐本身,还有一层教育意义,因此有些不应该在娱乐范畴当中出现的东西一定要被删减,否则的话,好像人们就会学坏受伤害。而一些剧集的热播也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件事。娱乐对我们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娱乐本身,更像是一种知识教育普及的方式。
事情还要从前不久参加的一个活动说起,这个活动在某大学举行,主题是“嚼掉压力微表情”,由箭牌口香糖策划。大概意思是说,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面试的时候,都有或多或少的心虚紧张,怕自己一不小心说错话,也怕自己精心编制的简历被企业HR看出破绽,与此同时,他们还会聚精会神、察言观色,判断自己的陈述与回答是否让对方高兴抑或失落,殊不知这个过程中,所有心理都写在了微表情之上,无论抿嘴、吐舌、挠头、刮鼻,似乎都在告诉对方一个潜台词,“自信不够”。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吗?那就嚼口香糖吧。一边吃一边聊,至少能让你脸上的微表情有所减少。
很明显,这个活动创意来自第二季都已经开始热播的美剧《千谎百计》(Lie to Me)。Tim Roth扮演的Lightman博士继续带着他那个能一眼看出别人情绪变化的团队经营着自己的生意,但传递出来的判断方式已经不那么新鲜,有许多都是第一季当中曾经出现过的,只是故事更加离奇,就连普通的杀人案也不再是嫁祸栽赃,而要把多重人格之类的希区柯克式镜头融入其中,让剧集看起来更加具有故事性,而非像第一季那样,纯粹是方法论大集合。纵然如此,许多人真正关心的可能还是那些微表情判断法,甚至有人把当中所有涉及微表情判断的部分重新剪辑拼贴,干脆把剧情扔在一边,当成教程来欣赏。所以现在和别人出去聊天谈事的过程中,尽量要聚精会神地看着对方,假如他知道《千谎百计》,一定觉得你在观察他的微表情,这样一来,他言谈之间的水分就会有所减少。同时,聚精会神也是交谈当中比较拙劣的礼貌,对方也不会大喊一声“你不会是在观察微表情吧”,否则失态的同时也暴露自己。
其实但凡与侦破有关的东西,都提供了一些方法论。在《千谎百计》之前,福山雅治主演的《神探伽利略》甚至影响了许多人的志向。他在里面扮演一个利用物理知识协助警方破案的老师。在调查过程中,他经常灵机一动,迅速找出纸笔或者能写字的替代物,写满物理公式,然后拉着柴崎幸扮演的女警去找犯罪嫌疑人。虽然不知道福山雅治写在纸上的公式是否正确,但他的描述却八九不离十,于是激起许多人对物理的热情。另外一部《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也是如此,每集都从一种犯罪动机当中分析出一种心理形态,以此找寻线索抓捕罪犯。看来以后哪门学科衰落的时候,能有一部与之相关的优秀电视剧推出,这门学科就能在几年之内迅速振兴。
除了意图明显的犯罪系列,一些轻松的剧集也能为人所用。《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就是其中之一。一些相声演员看到之后大为震惊,觉得他们在里面抖包袱的技巧和中国传统相声总结的技巧基本一致。杂学、反正话、打岔、曲解、谐音,甚至还包括贯口。当然,这话在他们看来只能窃窃私语,不敢公开发表。
不仅剧集如此,唱片、电影和小说也是一样,都是娱乐产物在自身娱乐性之外的衍生,让好人防微杜渐,让坏人暗渡陈仓。还记得美国前几年频繁发生校园枪击案,每次凶手被捕之后,警方总是强调在凶手家中搜出了Marilyn Manson的唱片,歌词充满虐杀情节,激发了年轻人的犯罪欲。而Manson回答是,“我的影响力再大,也大不过电视里直播的美军攻打伊拉克”。
4.《犯罪心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寻找犯罪动机和破案线索
5.《生活大爆炸》中的言行举止成为一些相声演员的“课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