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中的时候,我比较愤青,觉得周遭许多东西都不能令自己满意,但同时又没有足够能力与之对抗,因而有过脱离尘世去出家当和尚的念头。后来长大了,发现这个想法不太现实。不是我无法一丝不挂(心中没有一丝牵挂),而是我大学上的专科,国家规定只有本科毕业生才有当和尚的权利。就这样,行政干涉剥夺了我当和尚的权利。
后来我把这个年轻时的想法告诉过许多朋友。其中有几个人说,你那么爱吃串儿,进了佛门吃不了肉还不得难受死你。实际上关于佛教不能吃肉的问题一直是个误会,释迦牟尼从来就没说过佛教徒不能吃肉,只是国内相关的影视作品一直有这方面的展现,比如《水浒》里面鲁智深上五台山当和尚拿着酒肉闹事的经过就是一个典型,让观众误以为佛教有斋戒的需求。但你若看过《聪明的一休》,就会觉得这里存在一个矛盾,那动画片里经常出现一休和其他和尚化缘的画面,那么如果在化缘时化到了肉怎么办,难道挑出去扔了?当然不可能。
化缘是一个没有选择性的行为,得到什么就得吃什么,除非长毛变质。我有个邻居刚从泰国回来,和他吃饭时我发现他不点带肉的菜。我问他是不是改素食了,他说不,自己不是不吃肉,只是尽量避免吃肉,因为每次吃肉时都有一种罪恶感,认为这种事特别残忍。我问他这跟泰国全民信佛是否有关。他说有,但不大,因为泰国和尚要化缘,避免不了吃肉,你无权去选择别人给你的东西,人家给你什么你就吃什么,不能说人家给你一盘牛肉,你说对不起我不吃肉。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对于一些南传的小乘佛教而言,斋戒不是他们必要的戒律。虽然吃肉会有杀生的罪恶感,但不是每种肉都会让你拥有罪恶。
释迦牟尼的堂弟提婆达多曾经建议所有佛教徒斋戒,释迦摩尼听了之后臭骂他一顿。在释老师看来,肉当然可以吃,只有三种肉吃起来不太舒服,一是你亲眼看见有人为你宰了这个动物,二是你听一个靠谱的人说你现在吃的肉是刚刚为你宰的,三是你有充分的理由怀疑眼前的肉是为了招待自己才宰的。换句话说,就是动物的死亡与你紧密联系的情况下,它身上的肉最好别吃,否则就应被视为杀生。
所以斋戒对于早期的佛教来说基本上就是扯淡,真正的斋戒其实是大乘佛教的产物。因为大乘佛教相对小乘佛教算是新型教派,所以市场没有小乘好,人们在选择信教时也会偏向老字号的小乘佛教。为此大乘找来一些东西标榜自己,其中就有斋戒。小乘倡导的是不能杀生,大乘不管那么多,索性是肉就不能吃,否则就是残忍。除此之外,对于斋戒的起源还有一种来源于经济的说话:佛教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一定势力和影响,所以可以修建寺庙并且在四面周围种田,再没有化缘的必要,因此吃肉也就说不过去。
不过中国的佛教的斋戒和小乘大乘的传承没多大关系。小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诗叫《江南春》,其中有一句是“南朝四百八十寺”,这句话针对不是整个南朝,而是南朝一个叫梁武帝的皇帝,他信佛信的非常专业,就跟宋朝那个徽宗对书画的精通一样。就是这个皇帝在大臣建议下发布了一道命令,才让全国的佛教信仰者吃斋的。所以说今天中国佛教徒吃斋和我不能出家信佛一样,都是行政干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