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三月和民谣的事

(2007-06-26 22:14:11)
好几天没更新了,真是因为太忙。我有12点睡觉的习惯,但每天到家都11点多了,洗个澡吃两块儿瓜,根本没时间写字儿。幸亏今天《周末画报》跟我约了个稿子,我才挤出时间写了这点儿东西。就把这个贴上来应付应付吧。
 
 
 

自从十三月在去年年底出版了万晓利和苏阳的两张专辑之后,许多人都认为他们是一个专门做民谣的厂牌,但对于这家公司的老板卢中强来说,这绝对是个误会。了解十三月历史的人都知道,他在做这个独立厂牌之初签下的艺人还包括一支叫做“午夜飞行”的英式摇滚乐队,可想而知,当时的目的并不是要举起一面民谣的旗帜,围绕在人文与纯粹当中。不过误会这种事时间一长次数一多也就成真的了。老卢在做万晓利和苏阳的过程中,突然看到了一个转机,通过别人的反应发现自己的独立厂牌已经变成了一个民谣厂牌。

 

其实最近几年做民谣的独立厂牌不止十三月一家,摩登天空的Badhead子厂牌也曾拿出一部分精力做过一些民谣专辑,其中包括当时比较权威的民谣合辑《Badhead3·花园村》、小河、周云蓬,以及万晓利的第一张专辑。但相比十三月,Badhead的力度明显不够,他们更多的只是制作唱片,而不太注意后续的宣传工作,十三月恰恰相反,现在只推出了两张专辑,但这半年来一直致力于这两张专辑的推广,尤其是万晓利,前一段老卢投资了将近一百万为他打地铁广告,下一步还计划租下在京广旁边的户外广告,宣传万晓利的个人形象。所以我和几个朋友聊天时经常说,十三月给了中国民谣艺人最优厚的待遇。

 

除了这些优厚待遇之外,他们还给了民谣艺人更多的现场展示机会。去年年底,他们想和现在北京最火的Live House星光现场谈一个合作,一年365天,其中有50 天都给十三月,让他们办自己的“十三月民谣专场”。这事最终谈成了,但由于人力物力方面的问题,原定一礼拜一场的演出变成了两个礼拜一场。虽然数量上比过去少了一半,但我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坏事,首先25场也足够这些民谣艺人演的了,而且这个数字有效的防止了观众的审美疲劳。这就像吃饭一样,鱼香茄子虽然好吃,但天天让你吃你也受不了。何况民谣的平静多于喧嚣,很难刺激一些年轻人的荷尔蒙,在受众上也有它的局限性。

 

为什么星光现场这么注重商业利益的地方会让如今票房并不太好的民谣大量进入呢?原因是这个时代需要民谣,相比那些工业化批量生产出来的歌曲和与金属有关的各种暴戾音乐,民谣最突出的一个因素就是歌词。有时候它传达出的是人文关怀,有时它在用幽默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其实现在真正能流行起来的音乐几乎都是靠歌词震慑人心的,无论内容是恋爱还是失恋,都能让相对的人群体会到亲切。对于这一点,民谣早就做到了,只不过这些音乐的名字叫民谣,所以它在限定自己风格的同时限定了市场的规模。也许一个民谣艺人在出道时就广而告之的说自己做的是流行音乐,可能情况就会大有改观。

 

现在的十三月除了继续推广万晓利和苏阳之外,还准备推出一个艺人和一张合辑,这个艺人的名字叫马条,他自己还没太多作品问世,倒是因为那首为老狼新专辑创作的《等待》有了一点儿名气。相比之下,我对那张合辑更感兴趣,简单的说,就是找一帮民谣歌手和在80年代特别著名的诗人在一块儿搞搞,搞出一张塑料片拿出去卖钱。也许这张塑料片不一定能卖多少钱,但却很有意义,至少能唤起一些过来人对那个诗歌年代美好回忆,弄不好还能成为今年一个大的文化事件。

 

这就是十三月与民谣之间的事。仔细想想都不是什么大事,只不过没人对民谣这么上心。

 

文/王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