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人都知道,现在的我不吃猪肉、韭菜和杏仁,原因不是民族问题,纯粹是个人习惯,但小时候却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当时猪肉和韭菜吃的都很香,但最不喜欢的是却是苦瓜。虽然这东西吃了之后没什么不良反应,可每次他的苦味总是让我难以忍受。后来有一次在亲戚家吃饭,一个人跟我说他也不爱吃苦瓜,并为此找出了理论依据,就是“老百姓都过上幸福生活了,干嘛还要吃苦呢”。当时我觉得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便把它应用到了家里的饭桌上,弄得我妈总是要用忆苦思甜这个词为我解释。
后来长大了,明白了一个叫做健康饮食的词,并得知苦瓜虽苦,但能去火。我的正常体温略高于常人,随之火大,所以有事儿没事儿吃点苦瓜败败火,没什么不好。甚至有时候觉得人生苦短,既然它很短,那干嘛不多珍惜珍惜啊,在甜美的幸福生活中尽可能的去吃一点儿苦瓜,让短暂的苦痛在内心存在的长久一些。
本着人生苦短的原则,我接触过许多苦的东西,其中让很多人难以承受的便是中药汤剂,但我却苦中作乐,无论丫多苦多难喝,我连眼都不用眨,一口就给喝下去了,就如同当年的革命战士英勇就义一样。前些天看电视,中心思想就是说一个小女孩勇敢,主要内容是这个小女孩得病,去香港治病,然后喝中药,在大人看来都特苦的中药,她也一口喝下。我当时看完了就他妈的妒火中烧,凭什么丫喝中药不眨眼就能上电视,我当年就不行。
后来又接触了一个著名的苦玩意儿,那就是咖啡。最开始接触咖啡并不是真的咖啡,而是伊利冰棍的苦咖啡,吃起来香浓可口,只融在口不融在手。打那之后,就对咖啡有了一种美好的期待情节,觉得这东西就跟伊利的苦咖啡冰棍一样好吃。但当我第一次喝到咖啡的时候,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不过当时我天真的认为这是我错觉,或者说是因为辣的吃多了而造成的味觉误差。后来喝的多了,才发现这东西压根儿就不是甜的。
其实咖啡最让我不能接受的不是它的苦,而是它的贵。一般情况下,一杯至少要18块钱,而且还是小杯。所以我一般去酒吧的时候也绝对不会点咖啡,而是直接跟丫要瓶百威,虽然价格比小杯的咖啡要贵,但最起码喝着痛快,不像咖啡,花了18块钱就给了30毫升,真把自己当国窖1573了!
其实咖啡作为传统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必然会有它深厚的文化背景,然而在我所遇到过的咖啡宣传中,基本上都没有提及到咖啡的历史文化,基本上都是在强调它的制作工序有多么复杂,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做出一杯咖啡,因此价格也会相应提高。每次我听到这样的论调时心里直骂“狗操的”,乐百氏还他妈经过27层过滤呢,人家不也只卖1块5嘛!
曾经有个报纸跟我约稿的时候让我写咖啡馆,并希望我主要介绍它那里的咖啡有什么特色,当时我很直接的给回绝了,理由很简单,“我不会品咖啡”。有谁能告诉我咖啡是怎么品出来的?